这几天因为早上一直在花时间观察自己,每天出门的时间越来越晚,昨天就已经晚了。今天因为晚上有安排,就申请比平时早上了一个小时。考虑到会赶上通勤时间,也提醒过自己尽量早一些,可出门还是很晚。
在车站等车时,“车来了”一直刷不出来——微信可以更新,可“车来了”就是显示网络有问题。我有些着急,因为我制定了两个坐车方案,想要根据公交车到达的时间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但现在无法提前预知哪辆车会早到,我就只能视实际的到达情况而定。我给自己设了8:05的止损点,如果在那之前直达公交能到的话就坐直达公交,因为这样简单、省心、舒适;在那之后就坐可以倒地铁的公交,通过公交-步行-地铁的方式上班,这样有些费心费力,但基本可以确保不迟到。
可是,8:07时直达的公交先到了。因为无法看到后面的来车情况,我还是选择了上车。车上人很多,而且每一站都上来好多人,这更让我担心自己是否能准时到达。
不想带着这份紧张和不安度过接下来的时间,我决定看看头脑中都有哪些想法:
“我应该早点起的。”
“昨晚不该看那么长时间的电视,应该早点睡的。”
“我应该麻利点,不该这么磨蹭的。”
“我应该坚持等倒地铁的车,那样更稳妥。”
“我应该直接打车的,打车都比迟到扣钱少。”
“早知道今天就不特别申请上早班了。”
“学习这么久了还为迟到这种小事这么焦虑,实在太不应该了。”
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竟背负了这么多的“我应该”。
没有什么比此刻的感受更为真实。如果此刻我专注于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又会听到什么呢?
“我的心跳有一点加快,颈部有些发紧,心口感觉有什么东西揪着。”
“我在正常的时间起床,是因为我希望得到更多的休息。”
“我昨晚看了会儿电视,是因为我需要放松。”
“我没有加快出门前的动作,是因为我看重对每一个当下的鲜活体验。”
“我感到紧张,是因为我看重财务的安全。”
“我感到自责,是因为我希望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感到担心,是因为我看重生命的意义,希望我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支持到我的成长。”
体会到上面这些之后,我感到放松多了,疲惫感也再次袭来。在车上眯了一会儿,醒来时已快到站了;而当我到公司打卡时,时间竟还富余7分钟!感谢今天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学会了直面当下最鲜活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