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史的区别
最近突然对哲学有了兴趣,然后就买了书。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分支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2]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原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原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其实呢,简单来说哲学就是爱智慧 追求智慧之学。
主要看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深以为然。
哲学主要包涵3大部:宇宙论 人生论和知识论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那么研究哲学用什么方法呢?由于哲学与自然科学有些区别,所以有些人认为研究哲学所用的方法和研究科学所用的方法不同。因为科学的方法比较偏逻辑偏理智,而哲学的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诚然,以直觉为方法亦可。但直觉虽有价值,但不算是哲学方法。实际上,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与普通思想之方法,亦仅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种类上的差异。
论证之于哲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哲学包有2个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以得此断案的依据,即前提。对于宇宙人生,例如神之存在及灵魂有无之问题,即使是普通人也大都有自己的说法,他们的说法或许与专门哲学家的见解没什么区别。但是普通人的见解是从直觉来的,普通人只知道持其所持之见解,却不能用理论说明为什么是这么认为的。专门的哲学家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于为什么是这种见解会有自己的说明。不仅出结果,而且前提和依据都是有的。有个例子很形象,是这么说的,普通人跳进所持之见解;而专门哲学家,则走进其所持之见解。
中国哲学的弱点
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以及说明上面和西洋以及印度的哲学家之哲学想比大有逊色。主要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没做并不是因为做不到。中国哲学家大部分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不但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就是直接能为人们增进幸福的知识,中国哲学家大多愿意实践来增进人们的幸福,而不是空口讨论,而且加上并没有十分重视著书立说。这是因为在中国主要奉行“内圣外王”之道,不得已才退而立言,多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把这认为是最倒霉之事,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精心编撰,首位贯串的哲学书比较少。即使留存下来的也主要是哲学家本人或者自己的门人后生们靠平时的书札语录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拼凑成书了,但是有点简单零碎。
中国哲学家又特别注重人情世故,对于宇宙论的研究,就有点简略了。但是西洋哲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基本上每个方面都有很发达的学说,而中国哲学研究涉及的领域不是很多,所以不是每个领域都发达。所以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想比这方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内圣”之道,故所讲修养的方法,就是所谓的“为学之方”,也是很详尽的,在这方面也是有贡献的。
中国哲学家的哲学,虽然没有性坏死伤的系统,但就像没有实质上的系统就等于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不成东西,中国无哲学。而希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比较有系统。所谓哲学系统之系统,即指一个哲学之实质的系统,中国哲学家的哲学的形式上的系统虽然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