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里都被王健林的一个亿刷屏了!大家只能不断感叹贫富差距太大,我等屌丝实在无法想象真正大富豪的生活和思想是怎样的。今天,沙拉也想借此来聊聊榜样的问题。
王健林的分享是有人群指向的
我们来回忆下王健林说这句话的背景。
日前,王健林在谈到对创业者的建议时,他表示,想做首富是对的,“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
于是我等劳苦大众瞬间被他的一个亿震惊了,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哇噻,太有钱了!”
而人家王健林的重点根本不在这里好不好,他只是想说实现大目标要一步步来,先从小目标开始。对于他来说,一个亿的数字概念就如同一个身家十万的人说一千的概念一样,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而已。
从内容来说,他明显不是在和我等屌丝传授成功的经验,他是在对已经跻身富豪人群的年轻人谆谆教诲,换个对象来听,就不会只是执着于他说的这个数字了!
总的来说,就是王健林的世界离我们普通人太远太远,以致于他在意味深长传递自己理念的时候,我们只能一不小心把它听成段子,然后茶余饭后与周边朋友八卦感叹一番。
榜样是看得见的未来
说真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榜样,那是一个活生生的目标。为什么我在这里要用榜样,而不用偶像。因为榜样是用来学习的,而偶像很多时候只止步于崇拜。
王健林是我们的榜样吗?OH,不,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过遥远,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几辈子估计都做不到他说“一个亿”时的那种淡定,所以他不是我们合适的榜样。
榜样是什么?一般来说,就是我赞同你的观点,欣赏你的行为,羡慕你的现在,能追寻你的脚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心中的未来。
插播一段小感慨。
有一天,我在知乎上看到有知友提问为何某某平台上的文章质量都不高,但是却很火,这么多人喜欢。有人很认真地回答说平台沦陷了才会火,所谓沦陷就是一定要降低自己的逼格,那些质量很高的大师级作品曲高和寡,必然不受大众欢迎的,只有平台激发出越来越多普通大众的创作冲动,获得大众的喜爱才能让平台的热度不断增加。文中还专门提到某些还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涉世未深就开始充当人生导师,而追随者甚多,深感社会浮躁。
我倒是没看到那些大学生的文章是如何“指点江山”,然后他们的粉丝又是如何前呼后拥。倒是知乎的那段话让我深思,难道真的是只是因为社会浮躁所以造成今天网上的盛况?
直播网红我不了解,无法评论,那创作类的网红又是如何产生的?如今这个社会,我想大多数的人还是渴望进步的,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太多人无法沉下心来系统读书构建知识框架,又因为网络的发达,面对多到不计其数的碎片化信息,顿觉不知如何自处。随之自媒体发展起来了,人们便更多地选择一两个认同其观点的自媒体进行学习。而每个自媒体提供信息的同时最本真地呈现了一个相对立体的个人,如果他的观点和经历给予你启发或者更好生活工作的动力,那他立刻就上升为你的榜样,成为你追随的对象。人人都是需要榜样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寻找那个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的榜样,为自己的未来找到心中认可的意义。我想这才是自媒体真正的意义所在。
而这位知友回答的关于文章水平不高的问题,这个真的因人而异。不可否认,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社会各阶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心得,而愿意附和的人往往是愿意聚集到一起成为一类人的人,更重要的是——可以企及的人。
还记得前段时间凭借《北京折叠》一书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吧?因为雨果奖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而郝景芳是国内继《三体》以后第二个获得此奖的人,她突然被放在了公众关注的视野里。除了《北京折叠》以外,她创作了多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另外三部科幻长篇小说,在豆瓣、微信等各大网络平台上都有自己的共享,只不过关注的人真的不多,豆瓣上最高阅读量也不过200多次。也许更多的人觉得即便优雅的文字、科幻的意境也只是看看而已,或者说根本无法理解这么高深的意境。
关注多不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要有关注就意味着有认同的群体,有愿意追随的群体,有把你当成榜样的群体。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阶梯上,有的人愿意把它称之为“阶层”,你也可以这样认为。不同阶梯上的人总是在寻找通往更高阶梯的途径,能找到所谓的捷径更好。如果有这样一个人,认知比你多,经验比你丰富,正站在高你几个阶梯的地方向你伸出手,我想你会接受的。而对于像王健林这种已经站在人生巅峰的人,作为普通大众也就仰望仰望,谈论谈论,即使他真情实意地和我们谈论自己的创业心得,比如实现一个小目标,我们也是无法理解的。作为一个无法企及的“偶像”,那也只能是“偶像”而已,成不了榜样。
十年前,我们只能在自己身边寻找自己的目标榜样,比如亲人、老师、同学、邻居、同事等等,而如今网络的发达让这样的机会出现的概率徒然升高,人们可以很轻松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关注的人,找到自己认可的群体,然后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去实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未来。
每个阶梯上都有他特有的群体,而当高阶梯上的人看到低阶梯上的人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会瞬间觉得很Low,这是必然的。就像看电视一样,儿童愿看儿童节目,学生喜欢看校园题材的电视剧,职场人群则喜欢看杜拉拉升职记类的电影,所谓高逼格的人群看的也是那些逼格高到你看不懂的节目,你没法说哪个节目很Low,只能说这是不同的人对当前的梦想下的不同的定义。上文那个知乎答友所提到的大学生人生导师,我想他的粉丝也只是校园里的同龄人或者低龄人吧,人家谈论的议题或许也只是如何利用好大学四年才更有意义,这怎么能叫没有逼格呢?只能说这样的话题不适合你,你完全可以一笑而过。
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正确的三观才能寻找到真正适合的榜样
互联网的分享精神确实让今天的人们不再囿于自己固有的圈子,可以与更多遥远的自己认为可以成为榜样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但是,如此多的观点和信息,我们要怎样甄别才不会误入歧途呢?确实,榜样可以带领一个人走向更明亮的未来,同样,错误的“榜样”只会让你加速走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首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人想通过网络的知识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是不现实的。如果知识本来就是碎片的,你如何构造自己的体系?更何况,网络知识铺天盖地,孰是孰非都很难弄明白,谈何学习?沙拉建议还是针对你感兴趣的领域,系统地研读相关的书籍,尤其推荐那些历经年代的名家之作和表述这个时代观点的代表作。这些已经有着清晰脉络的知识表述会帮你完整地构建起这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三观。
其次,填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你有着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时候,你就有了初步甄别信息质量的能力,看到新的知识介绍或者更加合理的观点,你可以与脑海中旧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然后进一步填充改进。
最后,勤于思考,独立总结,榜样要学习但不盲从。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将知识灵活运用。如果此时刚好看到一个在某个领域经验优于自己,知识面广于自己,而他的观点又与你已经构建的知识体系观点不谋而合的时候,那恭喜你从浩瀚的人海中找到了自己要追随的帆船了,它的分享将帮助你绕过它曾经碰到的暗礁,帮助你更快成长。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不可人云亦云,要坚持独立思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