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应该是磨练意志的工具,感悟人生的经历,产生智慧的催化剂,启迪思考的明灯,而不应该是榨取年轻人价值的托词。
年少时,耳边常听到长辈念叨:“年轻人要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此等等。如今发现吃苦与成功幸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无意抹黑吃苦的作用。但是,只是茫然、重复、机械、未有反思的干活吃苦,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身体上的疲乏和劳损。
现在职场崇尚的996工作状态,宣扬年轻人要多吃苦,才能具备成功者的韧性,但却没说一切冠冕堂皇的目标都没有生命本身有价值。说实话,这些更像是压榨年青人身体,赚取超额利润的托词。而现实生活中过劳凋零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这就像资本主义崛起时,工厂内流水线上如机器般的工人,他们吃的苦还少吗?换回来的不过是工厂主无尽的压榨剩余价值。吃苦,但凡建立在不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无非是把人看做冷冰冰的工厂原料,那吃苦的意义又何在?
现在,还迷糊的记得《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在高强度工作中,患上心里疾病,看到型似螺帽的东西,就条件反射的去拧。黑白影片,用幽默诙谐的方式,传达出一种惋惜,灵魂在劳作中渐渐变得苍白,而人就这样被工作异化了。
还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笔下的冉阿让,吃苦耐劳,干着多份工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养活姐姐与家中的孩子们,最后,偷窃一块面包,换来了19年的牢狱之灾。
这世界上多少劳苦的人一辈子奔波,没弄清人生的意义,就已步入暮年,或弥留之际才悟出人生这一辈子的道理,可惜,可叹。
其实,人类的进步,需要吃苦,但更需要对吃苦的反思,在吃苦中找寻自然的规律,激发智慧,制造工具,提高劳作效率,解放人的生产力和思想,更好的释放人类潜能,使生存压力的苦不在钳制人的创造力,高质量生活成为前行的目标。这才是人吃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