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机不教也会。
现在几乎人人离不开手机,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过马路时拿着手机,玩的时候拿着手机,甚至开车的时候也拿着手机在吃饭的时候人们不再是互相讨论,而是每人抱着一部手机边吃边看。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玩手机不仅限于打电话发短信或玩游戏,甚至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记录与分享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虽然同坐一桌,却不再有明显的中心,可能正在与更多相异的空间发生链接。
回顾往昔,追溯到20年前的DOS界面,老师不教,学生们几乎很难完成操作;15年前的windows XP系统,老师不教,学生对一些细节就掌握不到位。而如今,新兴的智能手机却让大众在不需要教的情况下自学成才,我们翻看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甚至很少能够找到智能手机的相关章节,也看不到其他学科讨论智能手机对历史、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手机中的应用程序的操作简直是“傻瓜化”,到了不需要任何软件说明书,不需要任何教材都就可以直接上手的地步。
但是更广泛之后才是个性化的深入,手机上面有非常多的应用程序,可以用来订车,订酒店也可以用于开微店、制作网站和制作短片,还可以用于项目管理、记录感想、处理图片、模拟场景、开发游戏等。我们需要让学生们讨论起来,引导他们更广泛的探索。
二. 碎片化学习的三种常用工具。
作者在书里给我们介绍了三款非常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工具。
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微信。
我们都具备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和相应的应用程序,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实现这种可能性。所有的时间,无论多么碎片化,你都在思考,都在多一度深入与感悟。
三. 那些神乎其神的答题利器。
当一切都和解题有关的时候,层出不穷的手机应用程序冒了出来。Calculator(手写计算器);PhotoMath;作业帮;猿题库。
四. 用APP玩转结构。
结构无处不在。一些特殊的结构构成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系统体系。
五. 如果人手一终端。
如果人手一终端,最大的变化在于学生接触到了一个超越教材和教室的学习时空,开始接触技术带给他们的四种特性。
1. 平等性。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2. 开放。你越开放,你与别人的连接就越多,而你的信息含量决定着你的价值。
3. 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
4. 迭代。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
六. 移动设备常态化的喜与忧。
忧在何处?
视力问题,学生长时间使用移动设备有可能严重影响视力;偷懒问题,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完成作业的时候,可能会直接复制网上的信息;自制力问题,他们可能在使用终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去浏览毫不相关的信息,甚至直接去玩电子游戏;工具问题,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iPad进行学习,整个过程中都不用纸笔书写,长期这样书写能力会下降……
喜在何处?
同伴可见,以往作业基本上都是老师才能看到,而现在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可见;合作增强,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跨时空的合作与交流中,合作能力显著提升;自学能力。,通过不断的引导,部分学生逐步找到了自己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径……
七. 工具立体策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