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所有家长聊天时都会探讨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纠结这个事情,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听了蔡蔡老师的课,明白了问题的所在:1.大环境的改变,父母没有给孩子好的示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顶撞自己的父母。这些事情都在耳濡目染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说孩子不听话的同时,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2.孩子越来越聪明,现在的营养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孩子大脑发育的更快,越来越显示出“小大人”的性格。孩子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自己想“当家作主”,所以使得大人觉得孩子不听话了;3.媒体的主导,电视上或一些其他媒体都在宣扬自主意识。
有些孩子回到家中会带着大量的“负面情绪”,小点的孩子可能会哭闹、大点的孩子可能会顶撞家长,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默不语。其实这种“不正常”行为对于孩子的来说也是一种成长,是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让孩子说出来,表达出来。倾听并不是宠坏孩子,纵容孩子。我们不能否认、忽视孩子的事情,再忙都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诉说。那如何倾听,孩子才愿意说更多呢?倾听=听+听见。
“听”就要专注,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眼睛与孩子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所有人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如果孩子在诉说时,我们作为家长仍然在关注手机,没有关注孩子,那孩子会感觉家长不重视,也许就不想倾诉了。“听见”也是需要技巧的,蔡蔡老师介绍了三个方法:1.被动法即只做回应,不表态。当孩子受了委屈或想倾诉时,一定要耐心等待他(她)说完。有的家长总是爱以家长思维来思考问题,觉得孩子的事都不值得一提,在孩子说话时给予的回应总是“你应该如何,你做的不对”这样就会使孩子丧失说的冲动。2.开启法。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把心里想说的说出来。“打开话匣子”后就会使孩子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了。蔡蔡老师推荐了邀请对方继续回应时应该说的话,比如:“给我讲讲”、“我愿闻其详”、告诉我更多的想法”、“你想谈谈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吧!”......3.共情法,蔡蔡老师不止一次在课上讲到“共情法”。共情就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孩子想吃雪糕而又不能满足时,也许会大哭大闹。大人会认为因为一块雪糕哭闹,不值当,但在孩子眼里,自己可不可以吃块雪糕、可不可以看一会儿动画片就是天大的事。所以,时时刻刻要跟孩子“共情”。共情法常用到的语言有:“你觉得......”可以正确识别孩子的情绪;“因为......”可以了解情绪背后的正确原因;“你希望......”可以猜测孩子的意思。
我的女儿是一个善于表达的孩子,回来会跟我聊幼儿园的事情。除了有时候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玩一会儿在写作业,可以吃点零食少吃点饭外,我还没有发现她的过多负面情绪。也许是她还太少,还没有太多“成长的烦恼”吧。
除了家长这个身份,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那就是老师。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使用蔡蔡老师教的这些方法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打开心扉向老师诉说时,学生的心才会和老师贴的更近。
倾听的目的是连接;倾听的前提是接纳;倾听的重点是同理心;倾听的宗旨是和善而坚定。每天都进步一点儿,努力做一个接纳孩子负面情绪、多听少说、和善而坚定的家长和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