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正在线上与妈妈进行一对一的线上课程,妈妈说她现在特别烦恼,暑假期间在我的指导下与大儿子做了手机有限时间的约定,两个人都同意周一到周五不玩手机,周六周日可以玩手机。
然鹅,今天是周五,哥哥就不停的和妈妈提出要求今天玩,明天就不玩,妈妈因为担心拒绝了两次,而哥哥不停的来磨妈妈,此刻哥哥和弟弟在客厅玩发生了冲突,哥哥情绪不稳定就骂了弟弟,弟弟跑进房间向妈妈哭诉,我们的课程别打断了,妈妈就把哥哥拎到视频前,让哥哥对我说,他到底想干什么?
哥哥非常不情愿,一脸怒气坐在视频前,但是只露出了半个脸,我问他:看起来你现在很不开心哦!哥哥点点头,我又问:可以和我说说吗?哥哥又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40分钟左右说出了从昨天学校的毕业典礼到今天上午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我整理了一下有以下几件事:1.妈妈昨天在回家的路上原来挺开心的忽然就生气了。2.今天上午去修牙,牙齿一直很痛。3.妈妈有时候会因为弟弟犯错而去批评他 。4.以前和妈妈交换玩手机的时候,妈妈是会同意的。
原来如此,从哥哥这里了解到了是另外一个事情的版本哦!哥哥是一个敏感度很高且外向的孩子,对妈妈情绪变化识别很快的,当哥哥内心充满委屈、难过、失望的时候,他的内心有一种不被关爱,不被尊重理解的想法,他通过向妈妈交互玩手机的时间一来吸引妈妈的关注二来确认妈妈是否还爱着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孩子想的太多了吧!孩子其实要的很简单,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得不到,他就用一系例挑战行为来证实他内心的想法,来获取他想要的心理基本满足度。
我用了一些专业的方法和哥哥聊完之后,我问哥哥,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哥哥说:我感觉好点了,去看书。
尽管如此,他看见妈妈进到房间,还是试图去故意拿手机,被我一句:哥哥说他想去看书。后面我让妈妈去看一下哥哥,哥哥果然在自己房间里看书。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懂孩子,我们来以哥哥的视角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吧,从昨天哥哥本来想想提醒妈妈拿快递,却不知道弟弟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妈妈当时很生气,直接把气撒到撞到枪口上的哥哥,那一刻哥哥的负面情绪产生了,今天去修牙,牙痛的感觉也纠缠着哥哥,哥哥内心开始烦躁
可是因为无法准确描述牙痛的感觉,只说了一句牙痛,未没得到妈妈的关心和关怀,哥哥内心的负面情绪有积压了一笔,就来和妈妈要去换时间玩手机,被拒绝,此刻哥哥内心负面情绪又加了一笔,,在与弟弟玩积木的时候,内心的负面情绪终于被大面积激发,而弟弟是比哥哥小的弱者,所以也成为整件事情的最后一个出气筒。
弟弟就来寻求妈妈的安慰和保护,妈妈就责怪哥哥没有让着弟弟,把矛头对准哥哥,也怪哥哥是因为只想玩手机导致的。所以,妈妈认为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哥哥想提前玩手机,满脑子都手机游戏,而事实的真相就是哥哥的内心真正的被爱和被关怀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妈妈听完我的分析,表示理解了哥哥的行为,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先懂孩子心理再去教育孩子吧!用我教的教育三部曲去做。
看见问题的源头,比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更加有效!解决孩子的根本问题而不是孩子表面行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