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费尔巴哈哲学是一种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神秘性批判后,确立人本主义思想为本位的青年黑格尔学派思想。
其优势在于,对黑格尔体系哲学中主体与实体关系晦暗不清部分做了批判,说黑格尔是预先将精神的概念埋藏在存在概念中——黑格尔体系作为出发点的存在概念,并不是现实中的实在,而是被自身虚假的精神概念偷换掉的“实在”。
实际上,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解决的是思维与思维的同语反复。说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哲学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与思维具有同一性幌子的理性神学罢了。
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体系中的一切宗教概念实际上都是人本质的抽象形式,是人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自然决定思维,这种论调奠定了费尔巴哈朴素直观的人本主义感性论定位。
但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在于,它将黑格尔的能动的辩证法也抛弃掉了,这导致他的人本主义成为了一种僵化的直观唯物主义,从而无法解释人类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因为将能动的辩证法抛弃掉意味着也将人类标志的理性一同被抛弃,动物和人类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就无法解释社会这个复杂的人类实践集合。
因此他只能再次搬出黑格尔主义中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的类意识来解决社会问题。
而这也是他的哲学中的最大矛盾,他作为感觉论解释人类个体的部分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在解释人与人关系,特别是社会的部分却是唯心主义的。这个巨大的矛盾,则将由马克思主义来调和。
实践唯物主义
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主义,有多伟大,无需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将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混淆。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的律师家庭,在柏林大学攻读法律系,但他的兴趣在历史和哲学方面。因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
1844年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并正式宣布与黑格尔学派决裂,同年,结识了恩格斯。
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对实践的诠释包含了丰富的含义,可以说是贯穿了他哲学的始终。
首先,它有感性现实的意思,与黑格尔的精神实践不同,黑格尔的精神实践只是概念认识的一个环节实践。
而马克思的实践则是作为一切认识的源泉的感性。活动的实践是与外部感性的对象世界直接相关的。
第二,它包含有自由自觉的意思。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具有自主的创造性,对生物性需要的超越性以及能动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性。
第三,实践也包含有历史性的意义。马克思把历史性看作人的能动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认为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是实践的结果。
第四,这种实践本身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个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具有社会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本身就是以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积累为前提的。
第五,基于上述条件理解的实践,就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现实本质。它表现了人本质的两个方面: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六,这样理解的实践同时具有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也就是通过对象化,直到异化来实现自身,通过自我否定来肯定自身的意义,因为它赋予了自身以辩证的规律性。
总结一下就是,人的能动性体现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二者辩证上升的过程叫做历史。
马克思的毕生工作都是为了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是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下面从感性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三个方面来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感性学
马克思曾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浸染,因此他的哲学中也充满了类似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强调感性个体的自主创造性,在他看来,人的感性是对于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的肯定。因此,感性不仅是对于自然对象的肯定,也是对于人自身的肯定。
在这种感性的意义上,人和自然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客体与主体才是同一的。
但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的思想充满了辩证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的感性活动不仅仅是费尔巴哈那种类似动物的朴素情感活动。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也就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工业和私有财产的运动。
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
只不过费尔巴哈等之前的一些哲学家并没有以异化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只是将其看做外在的,有用性的对象。
而马克思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看出了人与自然的,那种未经异化的关系本来是什么样子。那就是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
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但私有制的出现,使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关系日益丧失,使得其中的感性变得片面和狭隘。人感性的全面丰富性被唯一的感觉,也就是对财产的拥有感所替代,那么,人类将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这就是马克思毕生所从事的工作。
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成为了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没有彻底贯彻自己的感性原则,只是将感性的人的本质看作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为了与费尔巴哈的直观感性区别开来,也为了考察感性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使用了现实,存在,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物质关系,历史活动等等概念来充实他所说的感性活动的意思。
历史不再是像过去的唯心主义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而是由人的能动性所创造体现出来的一种异化表现。历史的出发点永远是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中创造着历史的人,而不是人与人活动抽象对立着的那种物质对象。
换言之,历史就是人实现自身的教化过程。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从前意义上的物质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原子论)有所不同。
1,对马克思而言,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机械变化,历史与社会的变化是辩证的。
2,世界并不仅仅只是由众多分离的原子组成,历史与社会的存在是以关系作为特征的。
首先,实践的唯物主义既然是实践的,那么它必定是历史的。
也就是说它所考察的是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感性的发展过程,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更高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与自然界的物理过程截然不同,它是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性的。
在马克思看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建制得以改变,从人类可以在新的历史阶段得以实现。
换言之,历史是人类借以实现自身的教化过程,而且历史又是经济生活的历史,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从一个经济阶段向下一经济阶段的过渡,代表了一种质的飞跃,这些质的飞跃发生就是辩证的,下一阶段包含对上一阶段的否定和扬弃。
在这个过程中,否定并不是完全抛弃上一阶段,而是本质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联系中得到重新排列,所以历史并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反而是向更高阶层进发。
这里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劳动经济最终迫使这些变化发生,而不论个体的人们是怎么思考,怎么想象的,过程依然会发生。
对马克思而言,我们的思想是经济物质条件的反映。
经济与物质因素,因此被称为基础,诸如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这样的文化现象,则被称为上层建筑。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历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能够看出所谓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无非是全部人类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现实活动。
但是这种经济决定论,经常被误解为上层建筑,是由下层基础完全决定的,这是不对的。
因为这样会否认人类自由思考的能力,思考不存在人的本质区别,就会被否定,因此这是一种误解。
根据辩证法的意义,经济决定论应该被理解为经济因素与思想因素,是辩证前进,互相影响的。
但在社会,政治学说中,经济因素被看为是决定性或优先性的。
因此就成为了一个三方辩证的局面,即思想——政治——经济三方互相影响,辩证上升。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建筑来说是必要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把基础引向新的方向。也就是说,上层建筑被看作是整体的一个必要部分,但变化以及发展方向则是来自基础的。
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受到了黑格尔有关历史是自由意识的发展这一深刻观点的影响。但不同的是,马克思所考察的是自由意识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既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马克思对劳动的看法。马克思认为,劳动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人类的劳动。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建立起我们与时代的联系,通过劳动我们认识事物变间接的认识我们自己。(实践活动的一种)
从这一点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克服了黑格尔的封闭性,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不断上升的系统。(但是作为一种历史主义,马克思依然认为历史有终点,那就是社会主义,到达这个平衡的社会关系后,历史将趋于稳定,不再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名垂青史的“改变世界”意愿已经崭露头角。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哲学家哲学,而是一种实践哲学,一种指导工人阶级,争取自己解放的武器。
马克思实际上是想要利用自己的实践哲学来改变世界,实现人类的自由。因此,他后半生的绝大精力都投入到资本论的撰写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