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二俄时候,独自在大明山半山腰的小木屋里守山林。夜间猫头鹰的叫声,山中忽降的大雨,遮天蔽日的云雾……这些景象现在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抵抗恐惧和寂寞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和写诗。人生第一首发表于《北海日报》的诗歌《为了圆梦》,就是在木屋的煤油灯下写就的。现在再去翻动那些仅存的早已发黄的笔记,依稀可见当年少年狂悖的冲动和天真的遥想……
由于爷爷的影响,从小我比其他发小更早形成了敏感而形象的思维。整个学生时代,就是语文的成绩还过得去。从大学期间当通讯员直到毕业工作,我在纸媒也算混了大约6年多的时间。
直到多年后同学聚会,上十年不联系的老同学还打听,蒙同学你是不是还当作家了吗?
我知道,要成为一个专业有成就的作家,除了持续的努力付出,更重要的是讲故事和对文字的天赋。我自认为我没有这个天赋,但我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
大明山像一条黛色的神龙,巍峨的身躯若隐若现地翻腾在云雾里,由西向东南方向摆尾,横跨马山、上林、武鸣、宾阳等四县。据文献记载,大明山原叫大鸣山,据传每年夏至大明山总发出隐隐约约的轰鸣声。声音似乎云声又非云声、似雷声又非雷声、似涛声而又非涛声。因此被称为大鸣山。后来在明朝时改为大明山。
据传我的祖先们是西汉征讨岭南的伏波将军马援的属将,后留任岭南落地生根的。据我母亲说,我的太爷爷是一个很会持家且勤俭的人。在兵荒马乱的民国,他给四个儿子留下了3栋泥瓦结构的大房子和几十亩田产。太爷爷有四个儿子。
我的爷爷被他的子女辈们称为二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