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个专题在网络上是没有的,也不可能参照别人的,更不可能让deepseek来完成。只能根据自己的学生的学情和近三年的济南市学考题或者各区的模拟题来做准备。经过慎重考虑,我准备从4个环节入手:环节一:是课前检测。对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装置的作用和化学反应进行检测,对气体的净化规律进行检测,为接下来的定量分析和误差分析做铺垫。检测完毕跟踪练习一个课堂拾贝,属于一个信息给予题。
环节二:塑料燃烧组成中的定量计算。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讲解每一个装置的作用,并从中分析出他们的质量变化如何变化。接着进行定量分析的计算的实战演练,放给学生小组讨论,讲台展示,最后进行误差分析。这几个问题全都让孩子们自己完成,交流共享,最后跟踪训练。综合建模:如何计算塑料中各元素的质量?孩子们总结而出一定要注意浓硫酸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
环节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中的定量组成。让学生独立完成,装置中的现象,方程式及尾灯的作用,实验步骤中的先后顺序。展示答案,巩固落实。接下来进行定量研究,抛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讲台展示这两个环节的流程类似,主要是大胆放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起引领和辅助作用,表面上看起来很轻松,我知道这对我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平时的课堂自己很随意,周二的课堂却要收放自如,要改变自己爱叨叨的毛病,把控好时间和节奏,不能一味地向前赶。
环节四:当堂检测,两个习题,随机而变,再准备奖励题,看一看哪个同学还可以学有余力。
设计好环节之后,我开始海量搜题,并进行静心筛选,一次次的粘贴,一次次的删除,一次次的调整,一次次的修改,从装置到数值,从质量到个数,从排版布局到字体字号,眼睛酸涩,脖子 酸疼,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既体会到了忍痛割爱又体会到了失而复得,真的是五味杂陈,百般滋味在心头。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学案也越来越丰盈。上课时,我也在不断寻找灵感,周四晚自习在给一班上课时,有关塑料燃烧的定量计算中的大家都知道不干燥氧气会使塑料中氢元素的测量值偏大,可是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仍然义无反顾的跳进陷阱里面,用浓硫酸计算氢元素,还吵吵着出错题了,塑料的质量怎么给少了。一班这还是好的,三班连一点回想都没有,我意识到大家的定时思维一旦养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而且这个题得分率很低,全班同学没有几个做对的。于是,晚上9点下课后,我立即回到办公室,把这个题改头换面的又加进了学案里面,期待他们不要再跳进我挖的陷阱里面。
学案用了两天时间整理,然后做课件,写教学设计,这三项任务里面,我最害怕写教学设计了,因为流程多,还要写设计意图,很官方。再难只要做起来,也就那么回事。整理完之后,赶快发给教研员王老师,期待他能提出宝贵意见,还有修正的机会。王老师,打来电话,表示整体思路清晰,再改变一下字体的大小和颜色,还要注意语言要精炼,不要太随意。今天周末,正好自己可以再雕琢一下,更精尽,每一次出发都有收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