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下也许是再一次觉醒

我出生在边境小城里的一个村屯里,小的时候,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仅局限于接触到的关于村里和学校发生的那些事。

“希望”二字很难经常在这里被听到,也没有人会去刻意寻找它。新生儿们按部就班地出生,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被送去村里的学校念书,但至于“为何而读书”,一是身边没有多少意见或者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二是家长自己本身并没有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好处,所以大部分村里的家长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送孩子念书更多是为了完成“人生的任务清单”,比攀比更好听的话是要面子。

虽然不像在封建社会,接受教育是为了凸显地位和财富。但在村里,被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村里街坊邻居念叨你家小孩是文盲,脸面也很难挂住。家长和长辈们对“读书意义”的认知仍停留在读书是为了当大官、为了能分配到更好的工作的层面上,前者是权,后者是利,这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好处。

除此之外,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不过是一个形容词罢了。如果你不想念书,绝不会有人劝或者逼着你。在这里,不会有多少人会主动创造希望,大多都是在等待希望的降临。

在这里很难听到“读书改变命运”的论调,偶有个别家庭的父母,在闲聊中谈及自己小孩念了大专后去了某某大城市,有着一份稳定工作,才会引起村里一番短暂的夸赞和吹捧。但心底里仍认为这是有钱人的专属通道,回到家里,看着家里头正在念小学的孩子,想到未来供他读大学的“巨额开销”,再想到自己家旁边那个读完大学回来无所事事,甚至连基本生活起居都无法做好的大学毕业生,又再一次掉入了自证预言的陷阱。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说不清,随他吧,想学,有钱就供着上,不想学,就去打工,每个孩子只能在如此简单粗暴的成长通道中去做出选择。命运将通往何处,没有人能预料,只如风中柳絮,水中漂浮,飘到哪是哪。

我的家庭条件在村里面不算差,至少从经济上来说,可以说算是还可以。我妈妈是个外国人、异乡人,靠着要强的性格和善于交际的能力,奋斗十余载,也在这有了立足之地,做着在这里最有希望赚到“大钱”的生意—边境贸易。有一次放假,我跟着我妈去她的主场工作了一天,看到她的工作状态,以及几个老板对她的评价:“在这工作的这些男的都不如你妈能干”,那时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我不用考虑家里没钱而被迫终止学业。

但初一结束那年,因为种种原因,我和家里人的关系恶化到了一定程度,身体和精神的状态糟糕到了自己无法承受的程度,期间离家出走过几次,最后不得已辍学了一年,自己跑去远在越南的外婆家呆了大半年。那段期间经常以泪洗面,时常觉得自己处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里独自活着,在没有人指点的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道未来通往何处。自己已经使出浑身解数,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和关注,我从失望到绝望,最后自己给了自己希望。“我一定要为自己而活”“我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远离这里”“一定要做出成绩给他们看”,心里面冒出来的这些坚定的想法和信念,让我有了独自一人上路的信心和勇气。

凡事要靠自己,这算是我的第一次深刻觉醒。最后我在音乐和知识力量加持下走出了这片狭小的天地,去寻找和创造另一种活法。虽然这段亲密关系给我带来的痛苦给我带来了很多后遗症,但同时痛苦也带来了成长,很多事就是要一分为二来看,让人既恨又爱。

如今,我换了一个地方,在一个大城市里追逐,迷惘,充满希望也时常满心惆怅,虽然还没有做出理想中的成绩,但也在努力成长和积累,没有放弃自己,只有坚信未来越来越好。

不管身处哪里,身处何种境地,不管当下的选择是多是少,我们终究要往前走,即使是被推着向前走,也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绝望过后也许就是再一次的觉醒,觉醒过后也许就是一段全新旅程的开始,所以在运气和机会到来之前,少把自己的时间少用在抱怨和内耗上,多用在武装头脑和强健体魄上。

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自信和希望,都不要忘了自己还有选择的余地,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给自己和所有在疫情下的所有朋友们加油,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