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是世界,不是土地上的他们1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是世界,不是土地上的他们

作者:李盛煜


一、初读,十三页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在我家书柜的最显眼的位置摆着,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告诉我《平凡的世界》是他人生中最喜欢的一本书,并且没有之一,让我长大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拿来读读,听父亲这么一说,当时的我已经等不及自己长大,迫不及待的开始靠近它,可打开书,看到“甲菜”、“乙菜”、“丙菜”和我从来没有听过的“黑高粱面馍”,我开始觉得不知所云,也提不起在看下去的兴趣,悄悄的把书放了回去,开始怀疑父亲的阅读品味,依然好奇父亲喜欢这本说的原因,但读书之事就此作罢。


二、再读,父亲作伴

        我的父亲是山东省XXX人,他是“清华大学”的落榜生,山东是高考大省,因为种种原因父亲和儿时的理想失之交臂,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他说和孙少平相比他已经很幸运了,他感谢身为农民的爷爷奶奶能让他一直有书读,有学上。说起爷爷奶奶,其实我是有点陌生的,小的时候过年会回山东XXX老家,但只记得那里的风很冷、房很小、坑很硬。长大了因为课业繁多,回去的次数就更少了,2018年的春节父亲说爷爷奶奶总是念叨我,让我过年回家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得上课,并且炕很硬我住不惯,父亲默不作声,没有和我商量的意思,沉着脸看着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恼怒,我看出了父亲的不悦,连忙说好好好,看我同意了父亲还是沉思着脸说,从沈阳到XXX火车时间长,你把我书柜里《平凡的世界》带着,路上看,那里觉得不习惯就问我,就这样我又靠近了《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理想色彩浓厚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化的家族史。全书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它的主人公(另一个是孙少安)之一孙少平形象,深深地震撼着所有读者,那种对困境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今天的正在成长和面处困境的年轻朋友仍有启迪。 

       人物形象一般来源于生活,但往往又高于生活。国学大儒王国维曾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①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路遥,总是希望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在作品中力求真实地描写生活,塑造更趋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尤其在两兄弟的对比和共同成长中,作者运用高超的技艺手法,攫取生活中在许多人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加在孙少平身上,使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完美和生动,使鲜活的生活形象在作品中再现,使读者更能强烈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好像这些事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现实主义手法岁强调的生活原型带来的巨大魅力和强大张力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

       路遥的一生是变写作为人生的一生,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作者在写完平凡的世界后只写了一部创作随感《早晨从下午开始》,四十八岁的韶华时光就离我们而去了。作者曾说过“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其实真的是这样。在他的生前,他穷困潦倒,借债度日。作者在这个生命绝响的文字里,展示了创作的严肃认真呕心沥血。这种纯粹的文学让我们走进路遥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健康的向上的灵魂。看到了他的“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部作品也是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阐释之作。作品的主人公是少平少安,似乎他们的名字就预示着他们的命运和奋斗历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理想。他们的经历和勇气让我们感到不平凡,可是作者却把故事命名为平凡的世界,这说明在路遥看来,任何人的一生都要追求平安,都要经历苦难,都要平凡而不平庸。这部正是作者我们人生的启迪。 

       路遥作品的审美灵魂和当代意义   

     《平凡的世界》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谜。有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这个看起来面貌过于朴素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从多年来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看,《平凡的世界》的借阅量始终居于高位。虽然80后90后年轻人中也有人说“这部书太遥远”了,甚至说它“过时了”,但总体看来,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收视率和销售量。这就不能不让人深加探究。

       一、《平凡的世界》有一个总的特点,那就是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由此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使之带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所谓历史命运个人化,个人命运历史化,真做到可不容易;而《平凡的世界》却能化而为一,溶为一体,在人物身上闪现时代生活的剧烈变化,让时代变化在一个个偏僻山村的微不足道的农民的心灵激起波澜,它们不是两层皮,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人物的动机不仅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而主要是从历史的潮流中浮起来的。   小说讲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间,陕北高原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及其相关的一大群人的生活史,突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人生奋斗经历,实际上作者写的远不止这些,他把笔伸向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非常广阔的画面。卷首语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说明它不仅要表现历史交替时期具体的变动和是非,而且要大力表现在古老大地上和沧桑岁月中,普通劳动者们的一贯的真诚与勤劳,坚韧与追求。这就使一代代的读者,既可看多年前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不断地把自己加入进来,在作品里找到自己,敲响心灵追求的鼓点。   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结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是新时期底层叙事的自觉的先行者。路遥多次跟我谈过,他认为,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他并不否认帝王将相或英雄伟人的意义,但他更看重“平凡”,认为它的概率更大,意味无穷。他认为,小人物,大意义,一个个陕北农民,如一棵棵树,根子扎在中国大地的文化土壤中。他批评过,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家庭琐事,却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种颠倒了的眼光。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哲理意义的,或者带有道德理想价值的东西。他说,“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可说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很重要的追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   在艺术概括方式上,也有特色,那就是采取两种“交叉”——写城乡交叉地区和底层人物与上层人物的交叉。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重点写农村,但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地带,在他看来这里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是信息量最丰盛的地带,最能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真面目。如《人生》中高加林待的地方多是城乡交叉。他作为村里民办小学的教师被人顶替了,他气不忿,就起来抗争,后来他进到县城里面,当上了县报记者,后又辞退。另一个“交叉”或尚不大为人注意,那就是“上下交叉”:在《平凡》里,田福堂与田福军哥儿俩,一个是道地农民,一个后来当到省委副书记。中学教师田润叶苦恋着庄稼汉孙少安;地委书记女儿、省报记者田晓霞热恋着煤黑子孙少平;而农家女,后来考进大学的孙兰香也与省委吴副书记之子谈恋爱,等等。在《人生》里,黄亚萍与高加林也是出身地位悬殊。这样的人物关系构成和位置的交错,使得小说富于张力;当然,其中也不无作者美好的心愿和理想化的一面。 

       二、 如果说,以上所说,主要还是路遥作品文体,结构,视角以及艺术概括方式上的特点的话,那么我们需要着重解读的是,路遥作品的审美内核,审美灵魂,精神内涵,以及他的作品打动千万读者的秘密所在。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物质上的贫穷者,精神上的高贵者,理想高远,品质高尚,毅力顽强,外在的贫困和内心的高傲形成了尖锐的对照和反差。他笔下的主人公虽各个不同,但对命运的抗争,不屈,力图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是共同的。为什么《人生》的主人公叫高加林?其实有路遥自己的影子。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天上有个卫星在转,上面有一个人在卫星里面,那就是加加林少校。路遥记下了这个名字,并把它给了他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路遥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吃的是窝窝头,看的是参考消息,卖的是苦力,想的是有一天在联合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孙少平说,“总有一天,我要扒着火车去外面的世界”。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它向上、向外扩张的力,那股内蕴的强烈的精神追求。   

        我认为路遥作品中强烈的审美冲击力来自三个方向:一个是传统道德之美;一个是苦难、冶炼之美;一个是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它们像三股强大的激流,激荡着无数青年读者的心。首先,在路遥笔下,双水村崇尚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用情专一,仁厚孝悌的伦*秩序。尽管也搞过阶*斗争,但传统美德作为精神的底盘,如厚土般稳定。孙玉厚就是一位坚韧顽强,淳朴善良的伟大的父亲形象,他培养了好几个优秀的儿女。在这里,传统文化是很具体的,一双新鞋先给谁穿,兄弟俩互相推让;一个白面馍留给谁吃,自然是留给奶奶;孙玉厚守候着一元钱的“失主”,为的是拾金不昧,处处透着诚信与仁义!孙少平要维护郝红梅的名声,那样执着;田润叶在李向前残废之后回心转意,升起了怜爱之情;这里又有多少厚爱和忠贞!当孙少平在矿山频遭打击,得到惠英的温情关照时,不由落泪,路遥抒发道,“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这是一个虽然贫穷却充满了劳动者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精神家园。更加动人的是,关于苦难的书写和在苦难中经受冶炼所产生的美感。路遥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在与其不断的搏击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一些,才能获得幸福感”。在《人生》里,高加林半夜拉大粪车挨家挨户地找粪源、掏大粪;高加林在县城叫卖馍馍,可怎么也张不开口;刘巧珍带着狗皮褥子去看望高加林,高已背叛,却泪流满面,无法开解。《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写学生们到食堂打饭,馍分“欧亚非”三种,欧是白面馒头,亚是棒子面窝窝头,非是高粱面窝头,5分钱的菜是清水熬白菜,1毛钱有点粉丝,1毛5的才带点肉片。这都非常真实。郝红梅和孙少平总是最晚去打饭,他们是吃不起菜的。这段描写使我这个曾经的西部学子,涌上热泪。贫穷、苦难,往往又与劳动、爱情连在一起。在路遥看来,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孙少平发出过这样的内心独白: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   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路遥写爱情也很独特,爱情如苦难中一缕绚丽的暖阳,照彻人心。路遥确实让一些地位比较悬殊的男女相爱了,因为他向往那种非功利的,超越门第和贫富的,能经得起苦难考验的,自由而炽烈的爱情。但其爱情的内核主要还是“善”。这是路遥道德理想观的一个部分。这样的爱情在任何时候,特别在今天,都显得奢侈,却又是多么高贵。他抒发道: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于是,从美学上讲,我们有可能会提出,路遥的作品有无把沉重劳动诗意化,把生活苦难神圣化,把爱情伦*拔高化的倾向?这似乎是双面剑,既有升华的一面,也有美化的一面。路遥作品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个体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这是它之所以拨动一代代青年奋斗者心弦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和传统土地观念的叛逆者。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史。他们都有强烈改变自身处境的欲望。这里含有现代性。“五四”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个体意识,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从高加林身上,可以感受到农民的母体正在诞生着她的新生儿。《平凡的世界》特别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路遥一方面赞赏、理解,甚至是拥抱中国农民的坚忍、温厚、善良,博大;另一方面,路遥的主人公身上又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那就是现代个体意识的萌动,就是要改变命运,走向未来,扬弃父辈们的生活老路。这两种理念在他头脑经常打架。于是作品出现了双主人公,一个是少安,一个是少平;孙少安更多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而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作品把这两种精神放到兄弟两个人身上,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他们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在《人生》里,一方面歌颂高加林式的“现代”叛逆,一方面歌颂刘巧珍式的传统贞操,这两个美他都喜欢。最后这两个东西很难糅合,只好让高加林回归到土地上,抓了一把黄土,喊出了一句忏悔的话。路遥就是这样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家,他能够把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融合的东西构成一种奇异的美。传统美德与个性解放,爱土地如命与“到外面去”,沉重的挖煤与酷爱贝多芬音乐被糅合在一起。这种自我矛盾,二律背反式的悖论,恰恰带来了荡气回肠般的撞击。        三、我们现在应该能够理解,《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二十年来一直受到青年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了。对于一切企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必然会遇到矛盾、阻力和困难,人生是一场奋斗,它时时需要心灵的抚慰,精神的超越,道德的提升。这部书表面上是纪事型的,骨子里是抒情的,写意,敢于正面迎视这些问题。我们处身在一个物化的,功利化的,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被物质的锁链锁着,欲望、感官、物质的实惠化,使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肉身很沉重,想飞飞不起来,想跳跳不起来,最难的是如何活得有筋骨,有精气神,在困难乃至苦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并不是路遥对此能给出什么灵丹妙药,或直接回答什么问题,其实人生之谜是无解的,路遥本人也是困惑重重;我们只能说,他笔下的既卑微又骄傲,既平凡又刚毅的主人公们,能给青年读者以沉思、勇气和鼓舞,给行进者以精神的滋养。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如果《平凡的世界》只是一部就事论事的写实之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贯穿,那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影响力。还应该注意到,如果所谓的“鼓舞”,被写成只要敢于吃苦就必定会成功,就能成大款,成功人士,就花好月圆,“金榜题名,奉旨完婚”(鲁迅语),那可能不过是一部廉价的、痴人说梦式的庸俗故事。路遥的作品当然不是这样。他的主人公大都是悲情的结局,高加林如此,孙少平也如此,路正长,人生无穷期,作品审美上的悲剧性,显示了路遥清醒的一面。

       四、从创作方法上讲,路遥坚持的基本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同时注入了某种浪漫主义的色彩。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1985到1988年前后,那正是中国文坛上借鉴和实验现代派文艺,先锋派创作、前卫艺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当时的氛围下,理论批评界没能给《平凡》太多的赞扬和肯定,甚至是很冷淡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却也暴露了我们总是习惯于“一边倒”的思维。路遥也读新潮作品,但他认为最能影响读者和最有价值的还是现实主义,他尤其崇尚柳青式的现实主义。他不无幽默地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问题当然不仅仅是“餐具”的不同。应该承认,路遥的坚守是有意义,有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路遥是对的,实践证明这部手法和面貌颇为传统的作品,确乎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不过,在今天“路遥热”的氛围下,我们切不可又走向另一种“一边倒”,即用过分的赞扬和拔高来否定其它方法。我们只能说,用什么方法和手法都不是决定性的,各种方法都有并存的权利,而真正决定作品生命力的是它的思想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渐渐熟悉了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在所有角色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最佩服的人就是孙少平。我认为他是全篇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他从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他家境贫穷,可是在逆境中,他依然乐观,和他哥哥孙少安一样,勇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摆脱束缚、重塑信心,坚强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精神令我敬畏。他让我们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中人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这也警示我们要学会生活,珍惜感情。在生活中,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平凡,而孙少平能真正认识到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孙少平:总觉得自己和孙少平很像,虽然我没有出生在书中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也没有食不果腹的经历,但是,孙少平那一直想走出双水村,想靠自己的双手去外面闯,他“关于苦难的学说”——“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这些种种,都与我内心的想法出奇一致,尤其是我看到他身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去做小工,下苦力的时候,何等的佩服与吃惊。佩服,是佩服他真的靠自己的双手能过上活了。吃惊,是因为我也无数次也设想过干脆去工地,念书这么多,工作还是瑶瑶无期,也一直在向家里拿着钱。我好像在孙少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W交流,她说她最后好失望孙少平仍然活在“平凡的”世界,说孙少平读了这么多书最后还是没出息。我觉得,孙少平是有出息的,虽然不及他哥孙少安那样从种田到开砖厂,但是他从种田到给父母妹妹寄钱,帮助被欺负的做菜小姑娘,帮助照顾惠英嫂和明明,担起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一个男人的担当,就算有出息了。孙少平为什么这么想离开日复一日的劳作,为什么这么坚持不去他哥的工厂,因为他想有出息,尽管书的最后他回到了那个矿场,但是他绝不会失去抱负,他会流汗流血流泪,这个归根结底到底是农民的儿子的人的光芒肯定会从黑漆漆的煤炭里面绽放出来。

        孙少安:看完小说,我搜了一下电视剧,电视剧宣传封面上的孙少安,实在令我大跌眼镜。在我的眼里,孙少安代表着以前每个农村家庭里的那个扛大梁的坚毅男子汉,吃苦出力,为整个家庭付出自己的点点滴滴。拍电视剧的话他才应该是那个正中间的主角!透着阳刚之气的主角。孙少安也上过学,他知道念书后就可以向更远的世界飞去,但是他主动放弃了,他要帮住他父亲一起来担整个家庭的担子。他是那种实实在在深爱着自己的父母长辈以及弟弟妹妹的人,实在到骨头里,因此当那个给了他无限温暖的老婆秀莲和他的家庭有半点冲突的时候,哪怕只是他猜测到的冲突,他都会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都会被那颗责任心压着,让秀莲不得不受委屈。孙少安对人对事都很好,也有头脑,如果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他总是照顾得太全面了,家里的,村里的,公社里的,过着辛酸生活的他都想照顾好。最后,他最心爱的给他暖被窝给他洗脚洗脸的妻子却被诊断出了肺癌,这实在是太残忍了。

        孙玉厚:这个老一辈的农村人,费劲千辛万苦支撑起一个家,他心里总是想着如何让这个家过得下去,他不怕自己吃得不好,借钱给弟弟找媳妇,借钱给儿子找媳妇,永远为他的家人们牵肠挂肚。他和少安的妈都是一路吃苦过来的,不求能家门兴旺,只求可以吃得饱睡得暖。因此,少安工厂的喜事他不去,像书里写的,他不需要太多的热闹或者成为众人的焦点,他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在家庭需要他的时候他一定要站出来,剩下的,就由他们其他人过吧。

        少安奶奶:书里面的婆婆总是在床上,两次直击我泪腺的都是她,都是她一次又一次数少平给她买的止疼片的时候!“她舍不得吃这药”“我们的老祖母舍不得吃啊”,真是一个令人心生怜悯的婆婆,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温暖了,她觉得自己能省下一点就是一点,她清楚到底什么是苦,她不想让后生为她多出哪怕只是一丝的力。看到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婆婆,我说不出来到底哪里相似,但是我的视线好像确实找到了它自己的理由,不然哪里能霎那模糊,眨一眨,再眨一眨,再眨一眨,才能继续看下去。

        孙兰香:和她的两个哥哥一样,从小懂事,长大也一边念书一边提泥袋。她在书中一口一口的二哥,可能是另一个让我感觉孙少平和我很像的理由。

        田润叶:书里面的幸福和不幸都有她,她似乎每一个决定都那么合理,但是却又让读者一遍又一遍地惋惜。我们能理解她,身为知识分子和懂事侄女的无奈,也能理解她,丈夫车祸后重燃了生活的热情。我从书中看到的,她看待李向前,已经不单单是妻子看待丈夫了,更有赎罪,更有怜惜。还是不得不惋惜,因为家庭世俗,原西河畔的信天游只能在两个青梅竹马的刹那温存里不断回荡,只能一曲终焉。

       贺秀莲:这个女人心甘情愿嫁到一个家徒四壁的地方,还那么爱她的丈夫,也对她的公公婆婆好,为这个家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理解丈夫,每天晚上和牲口睡也可以;心疼丈夫,给丈夫偷偷来一碗稠的稀饭;最爱孩子,为了孩子反复提出要分家。对于分家,我归到为了孩子,其实也有为了她自己。用她公公孙玉厚的话来说,秀莲嫁过来已经吃够了苦了,是时候过过好日子了,没必要让秀莲和少安再像往前一样百分百为家付出了。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是啊,秀莲已经吃够了苦了,够了,她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家争取点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利益真的是无可非议的!还有一点,在这秀莲受苦这一点上,我看到了我妈妈的影子。我的妈妈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也想为她自己争取那一点点的属于她的空间,当然,她也和秀莲一样那么做了。只是,在生活里,这就成为了她和我父亲众多矛盾源泉之一。往好的一方面想,我的父亲和孙少安一样,是太看重自己肩上的担子了,往坏的方面,就不猜了。

        其他人物,金波和他遥远的姑娘,田晓霞,郝红梅还有好多好多,我的墨水好像写不清晰了,那就这样吧。《平凡的世界》,写的是朴实的生活,却让我心潮澎湃。我时常去幻想一下书中人物的生活窘困,情感波折。他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却时常努力挣扎着去摆脱平凡,其中的波折与困苦也只有其中的主人翁能深切体会。

        但其实在《平凡的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以及人物特点,如孙少平的不甘平凡,孙少安的灵活变通,田润叶的重情重义,田晓霞的敢于追求新生活。这每一个人物都如同身边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所喜欢的事,自己所在乎的人,自己认定的世界。而这些人在人生中的变化,恰恰如这些年来的中国一般,从一味求安稳,到敢于追求梦想,正如路遥在文中曾写到,“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小梦,才能最终成就“中国梦”。

        在如今快时代的生活中,我们每天浏览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浏览微博热点,更多的关注明星的生活,但我们很少去关心我们周围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对爱人,父母,朋友,同事的关心少之又少,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他们的精彩,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刻画了许多人物,描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情节:比如,经历过重重阻碍后,孙少安终于能够给秀莲一个美好的生活,却得知秀莲身患肺癌;孙少平与田晓霞共同面对困难,终于决定在一起,晓霞却因洪水牺牲等等,都让我的心揪在了一起。但是,纵观整篇小说,最能够引起人共鸣,使人热泪盈眶的,还是孙家兄弟不畏艰险,不畏挫折,无数次倒下,却又无数次站起的那种坚强精神,他们勇于在当下的环境中进行反抗,也勇于在混沌的社会中寻求自身的价值,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当代的社会,还是在现在的社会,都是我们最为珍贵的。

        在小说中,孙少安绝对是以一家长子的身份,扛起了家庭的重任,为了更好照顾这个家,放弃了自己的求学梦,放弃了自己青梅竹马的爱情,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过着一个真正农民的生活。在他的身上,时刻都能够看到我国人民最传统的那种缩影,是我们中国人民最真实的写照,他深沉隐忍,他坚强不屈,即使手中握着的是粮食种子,脚下踩着的是淤泥污水,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随着小说的推进,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勤劳致富的机遇来了,孙少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每个人生存的目标就是明天可以有饭吃,有衣穿。但是孙少安不同,他有前瞻性,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建砖厂,贷款造砖,与自己的妻子秀莲一起同甘共苦,寻找生活的光明,带领乡亲一起致富。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知道,人一生中若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付出,依靠自己的双手。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铸就。但是秀莲身患癌症,又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幸。

        与哥哥少安不同,孙少平从小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志气,他敏感但自卑。所以,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世界。因此,他努力,他执拗,也不甘心一辈子在双水村做一个平凡的农民。毕业之后的孙少平走出了双水村,走进了城,凭借自身青春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以及农村孩子特有的淳朴在城里拼出了一方天地,从一个小小的揽活工发展成为矿工组的组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曾经有幸读到过一句话“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而孙少平,正是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要往哪儿走的那种人。在当今社会,类似于孙少平这样有着明确目标的人越来越少,不少青少年认为父母为自己提供优越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怀感恩,也从不会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甚至没有自己的梦想,安于现状,浑噩生活。但是,习**总**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生活从来都不会眷顾那些满足现状的人,能够得到成功以及收获的,往往是那些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热心以及新鲜感,勇于开创,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

        整篇小说都呈现着一种压抑的基调,仿佛将人置身于黑暗之中,但是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却如同黑夜里的一束火焰,照亮了读者的心房。在读书时期,孙少平曾与同班的郝红梅相惜相恋,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以及少平过度明显的自尊心,使得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尔后,孙少平便将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上,知道他遇见了田晓霞。在于田晓霞接触的过程中,无论是一开始的相识,还是后来的相恋,他都觉得自己与晓霞之间有着某种说不清的隔阂,有着无法跨越的阶*差异,所以他的自卑心理再次出现,但是在与晓霞接触的过程中,他逐渐发觉,这个姑娘与其他姑娘不同,她淳朴、坚强、善良、热情,逐渐他被这个姑娘打动,也逐渐爱上了这位姑娘。而对于田晓霞来说,孙少平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孙少平的出现为她平静的生活带去了涟漪,她突然发觉“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一种人”,于是她好奇,想要了解,在此过程中,对孙少平产生了钦佩的心理,最终产生了爱情。我以为,哥哥孙少安的爱情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弟弟少平的结局总归不会太差,结果我依旧不了解作者的思维,就在少平与晓霞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二人将要见面时,晓霞的殉职消息再一次出触动了我的泪腺。约定好的时间,约定好的地点,结果只有孙少平一个人去赴约,这样的场景,何尝不让人心痛落泪。

        除了这两名书中的主角之外,孙兰香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一个人物。环境因素的影响让这个姑娘从小就特别懂事,甚至为了家庭,无数次地想要辍学,让人心疼。但好在,作者给了这个姑娘一个良好的结局,终于她不负众望的考上了大学,迎来了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在合上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陷入了沉思,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虽然说,书中描写的时代与我相处的时代具有一定的距离,但也能引发我对生活的思考。家里的老一辈长辈都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现在为我提供良好的生活,但是在他们的脸上,我依旧能够发现生活所赋予的压力,一个人的价值,是要通过劳动来体现的,一个人需要用双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作者路先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写生活,聊苦难,但我看到的是那一群伟大的劳动人民,是怎样的战胜困难、是怎样的抵抗生活、是怎样的活着、是怎样的去做一个“好后生”。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它没有让我看到期待的结局,我很意外。并且有点喘不上气来,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电视剧里“都挺好”的大结局,毕业就能开豪车,一家人整整齐齐国内国外,有情人终成眷属情比金坚,可《平凡的世界》的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我好像有一些些看懂了父亲的脸庞。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

       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真、善、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书中的一个个主要人物,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善良,这该是作家心灵的折射:路遥定也是那么的一个人。然而,人物的结局总令人伤怀,几乎没有一个结局是完美的:孙少安干出了点名堂,他贤惠妻却劳累至喷血;田润叶终于明白了李向前对她的一往情深,毅然与之结合,可向前却已是残废。孙少平以他独有的人格力量赢得了地位悬殊的田晓霞的爱,可田晓霞却再也回不到他的身边;润生义无反顾地与郝红梅结合,可郝红梅毕竟还带了孩子;金波呢,还不知要追寻那梦中女子到何时。这一切的一切,总令读者有些惋惜。特别是少平与晓霞,地位相差那么多,却能够心心相印,都愿他们会有个完满的结局,可作家偏偏那么残忍!我有些明白了:

       我们心理上总不愿去接受悲剧,所以,中国戏曲倒多以大团圆结局。然而,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这应该就是作家昭示给大家的。他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善良,然而,他也必承受着太多太多的苦,他对生活的体验越深,就越感受到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不完美,才是更能打动人的一种美。大家都明白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显得更美,把这种美称为残缺的美。那么,路遥既从生活中,也从美学上理解了这一点。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结局的安排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是如此安排,真、善、美的统一,使读者唏嘘不已。

        作者路先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写生活,聊苦难,但我看到的是那一群伟大的劳动人民,是怎样的战胜苦难、是怎样的抵抗生活、是怎样的活着、是怎样的去做一个“好后生”。有史以来,万千中华儿女不断遭受着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中国的农民,更是被各种灾难压得喘不过气来。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中,以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对黄土高坡底层农民的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对农民超越困难的平凡又伟大的精神进行了刻画。

        由于老一辈人通常都经历过生活的大起大落,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忍受甚至承受过生活的各种不同苦难,因此使得老一辈人对困难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认同倾向,以及在苦难中领悟到的对生活进行宽容的人生哲学。其实,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苦难”,就是要表达人不要害怕苦难,更不需逃避苦难,只有迎难而上,才会发现另一个坚强的自己,才会真正的理解苦难的含义。就像老一辈人一样,经过了苦难的洗礼,才能使人生之花绽放得更加娇艳。人只有经历了苦难这个炼狱的洗礼,才可以懂得人生的真谛,才可以逐步走向成熟。苦难会导致人生失衡与产生遗憾,所以人才会产生对平衡与超越竞争追求的张力,而人生的价值也在于此——对苦难进行正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人性的思考,在透彻理解后,产生与苦难进行不懈抗争的心态。

        本书的写作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场景为中国的黄土高坡。这一阶段正是农村进入改革的初级阶段,经历了十年浩*,苦难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许许多多的印记。因此,苦难在老一辈人眼里已经变成忐忑不安的恐惧,其中还交织着对命运的认同。例如《平凡的世界》里这样一个人物,老一辈人孙玉厚,他年轻的时候,给地主家扛活计从未叫苦叫累,他抱有极大希望供读的弟弟跑回家他没有埋怨,他将祖上传下来的窑洞抵押出去筹集资金给弟弟娶媳妇。尽管生活负债累累,但是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重重磨难将孙玉厚的斗志消磨殆尽,他尽管整日挣扎在水深火热中,但是仍旧无法摆脱贫困的侵袭。所以,孙玉厚认命了,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了,从此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有口饭吃,苦难的打磨使这位老人对生活妥协了。这可以从孙少安新建了砖厂,村里的人都前去探望,但唯独孙玉厚躲得远远的表现出来。他对这种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感到担忧,总觉得热闹中会隐藏着祸事,他反而觉得生活中的不幸是一种正常现象,会让他心安理得。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老一辈人经历过苦难后的认同命运、认同苦难的心理。

        路遥在本书中将一代代农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及悲惨遭遇进行了呈现,同时也对农村的人伦关系及农村的家庭生活置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进行了描写,虽然其中苦难重重,但也不乏存在一部分的温暖情愫,这让苦难的人生中氤氳了几缕温暖的情愫,同时,这也是人生态度逐步成熟的另一种表现。作者换了一个视角,将生活的苦难定义为审美对象,虽然对苦难进行讲述,但却不去批判苦难,而是在人类抗争苦难的过程中,对人性之美进行了展现。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看,虽然苦难对人来说是一种不幸,但是苦难也对人形成一种磨砺,如果生活中不存在苦难,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也难以被唤醒,也就无法造就出伟岸的人物。

       其实,人生的苦难是注定无法摆脱的,但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苦难的克服,并在苦难中一路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浴血之路。在对生活苦难的描写中,在以家庭为棊本单位的集体生活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孙玉厚家非常贫困,但是夫妻二人同心同德,举案齐眉,上面供养八旬老母,下面抚育这四个子女。在对母亲尽了孝道的同时,也对子女的培养倾尽了心血。又比如,主人公孙少安的人生虽然充满坎河,但这种坎坷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事业。苦难本身没有错,就看人们如何看待苦难,将苦难当作人生的基石,就可以借助苦难腾空展翅。比如,孙少平给妹妹的一封信中写道:“痛苦并不是要我们白白忍受的,我们应该借助痛苦使自己变得更加伟大。”路遥对孙少安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度刻画,孙少安不止一次表示,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出身进行鄙视。苦难的出身给他们一生带来了受用不尽的财富。直面苦难,就对苦难有更深度的理解,同时苦难也会带给人崇高感。正是孙少安直面苦难的这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才使其在精神层面得以持续不断地自我升华,真正将生活的苦难变为生活的动力。

       苦难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非自觉的被动承受,苦难并非单纯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艰辛与窘迫,更多指的是人在苦难的环境中,对生活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简言之,苦难意味着人类合理、正当的愿望被现实生活嘲笑,激情被生活压抑。但是,如何正视苦难,如何在苦难中让生命发光发热,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平凡的世界》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它自身的立意角度,个人出身的高贵与否并不能成为区分个人价值的唯一准则,尽管这出身牵动着周遭世界的世态冷暖,却也不能成为个人命运固守不变的唯一走向。千变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诸多可变性因素促使个人价值的彰显与命运的抉择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无疑,路遥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与探索以及个体自立奋斗精神是正面和肯定的,并且透过这种价值观的渗透激励几代人来以此自勉。与此同时,与这种奋斗意识共存的是对固步自封,不思上进,尤其对以劳动的来改变命运持消极的人生态度的否定与批判。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既表达了对这种懈怠的人生观的否定,也表达了对这种个体消极态度的批判。《平凡的世界》以双水村这个穷僻的村落为空间背景,以最具社会时代改革意义的十年为时间背景,如此的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碰撞,让作者能够在这个社会大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对各色人物进行表现与取舍,又能够通过这样的价值观的择取来渗透评价与褒贬。

        书的开头,时间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写的是惊蛰之前雨夹雪天气里,原西县立高中大坝院里开饭的场景。主人公孙少平因吃不起白面馍、玉米面馍,也吃不起甲菜、乙菜,甚至吃不起清水煮白萝卜的丙菜,年轻而敏感的他自知卑微,为了免遭无言的耻笑,只有避开排队取饭的场合,在同学们散去后才取回属于自己的那两个不体面的高粱面馍。这样一个勉强没有辍学的高中生,在已经空无一人的院坝里取饭时,他的内心要经历多少不为人知的磨难啊 “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濛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原西县高中读书。在求学期间,他结识了好友,经历了“初恋”——郝红梅与他的青春萌动之恋。这位地主家庭出身的、“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和同样自卑的他不期而遇,抱团取暖。他们以书为媒暗自交往;地下恋情被同学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秘后,郝红梅转而和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顾养民相好。郝红梅毕业前夕行窃被抓,孙少平不计前嫌、出手搭救。两人的青涩初恋故事,既是才子佳人小说的现实翻版,又是英雄救美桥段的再度演绎。这段短暂、朦胧的爱恋关系之所以会无疾而终,原因并非出自于门不当户不对这一假象,而是在于两人性格方面的巨大差异。“从小在担惊受怕中长大”的郝红梅,“很有心计”;而“脸上有一股男性的顽强”的孙少平,却有一颗“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虽失去了郝红梅,但却有了“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无论如何,戏份有限的郝红梅,让孙少平多少有了对男性气质的初步认识。也通过这段感情开阔了眼界。

       高中毕业后的少平先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当教师,初中班解散后。高中毕业的孙少平不甘心回到农村生活,他选择了外出去闯荡,尽管他知道外面会有许多挫折与磨难,但他依然想去闯一闯。他已有的知识催促他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双水村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已然成了一个小井。他终于如愿以偿背上行囊来到黄原城揽工。孙少平刚来到黄原城时,是一个身上只有十几块,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的小伙子。初来乍到的他只能从小工开始做起,他在建筑工地上背石头,脊背上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皮开肉绽的痛苦、高强度的劳动并没有打垮基本没干过重活的少平刚开始,他就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搅工汉,每当来一个包工的人,那些揽工汉便一拥而上,哄抢那仅有的几个名额,留下的人依然垂头丧气。小说通过一些场景描写表现了少平所受的苦:他要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劳动强度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一般。沉重的石头,汗水的浸蚀带来的是被压烂的脊背,肿胀的双手。没有经历过那种痛苦的人,仅透过文字是无法切身体会那种疼痛。与此同时,他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糟糕,与所有的揽工汉住在一个敞口窑中,他要忍受种种的情况。但他终究是渡过了这一关,新肉覆盖了旧伽,他已然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揽工汉。在此期间,他仍然不忘读书,书是支撑他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他的这次经历只是他漫漫征程上踏出的第一步。在他揽工的这段期间,他的精神也有过短暂的动摇。“苦”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可是他居无定所,经常漂泊,这使他心不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还是选择留下。经过田晓霞的引荐,他来到了他最终的归宿—大牙湾煤矿。

       而田晓霞适时出现,为他“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提供了精神契机。在孙少平看来,对郝红梅只是“一种感情要求”,而田晓霞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田晓霞以《参考消息》以及“政*经济学和哲学”著作,极大激活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的自觉意识。从此,“他的灵魂开始在一个大世界中游荡”。他牢记她“千万不能放弃读书”的毕业寄语,又“纯粹出于青春的激情”而期盼外出闯荡。“作为一个已经意识到自己男性尊严的人”,没有“独当门户”、“走自己的路”、“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他深感痛苦,这是“一个青年自立意识的巨大觉醒”。这个揽工汉,在黄原街头偶遇大学生田晓霞,又重复从前以书为媒的故事。田晓霞倾情于孙少平这个“在极端艰难条件下的人生奋斗”的“真正的男子汉”。在古塔山上的杜梨树下,心灵相通的两人情定终身。孙少平不愿重蹈孙少安的覆辙,愿“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在田晓霞四处活动下,孙少平去铜城煤矿当了矿工,有了正式工作。然而,女方是高*子弟、省报记者,男方出身贫寒农家,又是煤矿工人,两人的精神之恋,带着一种世俗社会难以实现的乌托邦色彩。因此,小说只能以田晓霞的救人牺牲,去为孙少平的爱情故事腾挪出继续演绎的空间。

       说回故事,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渐渐地获得了工头的好感。少平成为煤矿工人后,面对危险又劳累的工作,他没有退缩。他有着属于自己的苦难哲学,面对苦难,他选择用劳动回击。对他来说,劳动能使他更加充实、更加强大。经年累月勤劳的工作也给予了他回报,他被提拔为班长,还被评为“青年突击手”,出席了表彰大会。《周易》有云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孙少平就是一个自立自强、敢于拼搏的硬汉子。他虽然来自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但他并不自甘平庸,他斗志昂扬,百折不挠,总是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煤矿工人这个职业是极具危险的,它不仅需要流汗,甚至也无法保证生命安全。煤矿又黑又脏,伸手不见五指,每天都是常规性的工作,沉重如牛马般的活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有许多人在新鲜劲过去后,都选择了逃跑或转到别的地方去工作。当孙少平来到地上时,竟觉得连阳光都那样亲切,毕竟作为一个煤矿工人,阳光都是属于稀罕物了。这里并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更没有什么鸟语花香,但孙少平却觉得他可以在这个大舞台上有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愿望,是实现他的价值,能够为家里做点贡献,也为自己做点事,他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不再是原来的孙少平了。他选择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属于他的世界。他始终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不敢误一天工,沉重的劳动,带给他的是较高的收入,更是心灵的愉悦感。

       然而,这终究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一个生命的逝去在少平的心头重重一击,他亲爱的师傅死了,死得那样悲惨,连一句遗言都未曾留下。一个生命就那样逝去了,多年以后,不会有人再记得那个曾经鲜血染红了煤炭的普通人。是的,一个普通人于这天地是多么的渺小,然而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建造而成的。一个普通人的逝去于这世界并不会损失什么,然而一个家庭的太阳却就此陨落,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和一个失去父亲的儿子会一直被这阴霾所覆盖。少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期使这个家庭变得有活力一些。在与惠英嫂的生活理性之恋中,惠英嫂是孙少平的师娘,“出身农家,里外活都很麻利。虽然识字不多,可人很精明。至于漂亮,那在整个黑户区都是很出名的”。据孙少平的观察,“矿工们正是在妻子温暖的怀抱中,重新恢复了力量和勇气,再一次唤起庄严的生活责任感”,由此产生了对家的强烈渴求。在如何巧妙处理两人的情感纠葛时,小说的确有不少前期情节铺垫:先让孙少平亲眼目睹师父的幸福生活,让他反复确认“每当进入这个小院,他就像回到了自己家”的内心感受;接着让孙少平和田晓霞的云端爱情突然前路未卜,再次强化“也许只有那个亲切的院落,才能给他一些抚慰”的客观事实;然后再精心安排师父救人遇难的感人事迹,让孙少平悉心照料惠英嫂母子的日常生活;最后让田福军将田晓霞牺牲的消息揭晓,消除孙少平对田晓霞的一往情深。如此一来,他“潜意识里特别需要一种温柔的女性的关怀”,“总要不由自主跑到惠英嫂那里去”;而惠英嫂“千方百计用好饭、好酒、好话和一个女人的全部温情来安慰他”,直接满足了孙少平三口之家的情感想象:“每次走向这个院落,他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这里,是他心灵获得亲切抚慰的所在;也有他对生活深沉厚重的寄托。”重伤出院的孙少平,以伤疤脸、墨镜和风衣的“男子汉的魅力”形象,回到惠英嫂家。孙少平、惠英嫂的人物构型,与《芙蓉镇》中的秦书田、胡玉音颇为类似。“右派”秦书田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胡玉音,每天凌晨都在阴冷的小街上扫地,两人因同病相怜走到一起。胡玉音超越了传统村姑的行为规范,明显地表现出风情佳人的形象特征。有学者曾指出拯救落难男主的女性大多具有相似性:“第一不是纯真少女,而是有一定经历的风情少妇;第二是身处下层民间社会,文化不高,但属于群众(人民)之一分子。” 胡玉音如此,惠英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同的是,秦书田具备时代先锋和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而孙少平则借此完成了从文弱书生到钢铁硬汉的身份演进。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合成了孙少平版的“青春之歌”。

        然而就是在这危险的黑洞中,连少平也躲不开种种的危险,他为了救一个协议工而被矸石砸到,伤势严重,伤口的某些地方都露出了头骨,甚至连右眼也岌岌可危。所幸他的生命没有什么危险,只是生活终究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而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印记。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来说,脸上有如此一道可怕的疤痕,是多么令人感到难过。少平也没有勇气去接受生活送给他的这一份“礼物”,他无法去直视被毁掉的英俊脸庞。孙少平在生活中从来不缺苦难的锤炼,田晓霞的意外死亡又给了他沉重一击。在疗养期间,他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矿区,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孙少平一直希望自己像男子汉一样不惧苦难地度过一生,他想去更广阔的地方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通过生活带给他的苦难或幸福获得对自己和周围事物更深入的认知,并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孙少平对他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孙少平的一生都在追寻属于他的人生价值,他也完成了平凡而伟大的蜕变。

        最终他选择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耳边传来的具有青春活力的歌依然使少平的心活跃着,他依然是那个富有青春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他依然幻想着自己以后的美好生活,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生活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戏剧,一个普通人所尝到的酸甜苦辣,正是构成生活的原料。当磨难过后,我们依然有幸看到蔚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生命依然是那样美好,我们依然可以张开双臂去拥抱美好。虽然生命很长,但是要追寻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尚属不易,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让生命温暖宁静。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孙少平是路遥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从孙少平苦难的出身、艰难的求学生涯等人生经历与他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来看,孙少平的身上也蕴含着路遥的影子。孙少平是当时那个时代部分农民子弟的缩影,他代表着一群出身农村、满怀理想的知识青年。路遥对孙少平的描绘,就是对一位农村知识青年一生奋斗的描绘。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鼓舞着广大读者要树立远大理想,锐意进取,面对苦难不要退缩,要勇于抗争命运,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在当今时代,生活中仍有许多像孙少平一样努力奋斗的人,而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也带给了他们许多精神力量,鼓舞着他们不断奋进,砥砺前行,去找寻属于他们的人生价值。生活,终究是给了孙少平太多的磨难与痛苦。他的人生仿佛戏剧一般,刚刚的温暖还残留手心,转瞬一盆凉水就让他从头凉到脚。但另一方面,磨难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当一切尘埃落定时,他依然是那个自尊自强、善良热情的少平。一个普通人所走的艰难历程,依靠钢铁般的意志,创造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与之相反的,路遥对消极和不思上进的人生态度与这种劣根性的批判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社会转型期的人物描绘更是深刻的。

        王满银是路遥笔下一个既可恶又不失可爱的人物,他总是以“生意人”自居,整部小说的开端亦是以王满银投机倒把私贩老鼠药被被劳*为始而展开,由此以王满银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出作品的若干人物,祖上作过“拔贡”的满银并没有发扬光大先祖的名望 ,而是从文化大**开始就热衷于做无本的“小生意”并以此糊口,“不知是哪一天,他睡在自己冰凉的光土炕上,突然想到他要娶老婆,脑子里把前后村未嫁的女子一个个想过去,最后选定了双水村孙玉厚的大女子兰花。那女子长得还俊样!再说,身体又壮实,将来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这些下苦活他不愿干,也干不了。”兰花享受着这“逛鬼”给的虚无的爱情温暖而为他付出了所有,但这“逛鬼”却没有还给她那份与她的付出等价的责任与担当,每每逛性大发便不可救药。直到在大上海的小旅馆里那面“照妖镜”照出了他荒唐又衰老的自己,他才醒悟。不难想见,在一定程度上,王满银身上是有所谓阿Q 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的,“嘿嘿!怕什么?他经见的世面多了!除过没偷人,他什么事没做过?扛过枪,耍过赌,走州过县做过买卖,也钻过两回别人家媳妇的被窝,并且还欠众人一屁股账——年年过年都不敢在家里住,得跑到外面去躲债。他已经是这个样子了,而今还在乎这?他们村叫个罐子村,他就是罐子村的破罐子!去他妈的,破罐子破摔,反正总是个破了!”他的“无能”实则总是以他口中所谓的“精能”来做平衡,这种“无能”在他看来也总有一种志得意满的光辉。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了的死了,降了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手,没有了敌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伶伶的,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 Q 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与阿 Q 相似,他们在那无甚光芒的,甚至在别人眼中看来是惨淡的人生用各自的心理“平衡”活出了“光芒万丈”的心性,与阿 Q 不同,作者路遥给了王满银浪迹漂泊了的人生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又堪称圆满的结局,“往往一个极偶然的因素,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满银得感谢大上海小旅馆的这面镜子。它不仅照出了他的嘴脸,他的衰老,而且也照出了他前半生荒唐而愚蠢的生活。”这是一面《西游记》里的照妖镜,照出了‘妖怪’王满银和人的王满银。鲁迅先生笔下的阿 Q 末了终没能把那个人生的“圈”画圆,但路遥却给了王满银一份“圆满”,他终于彻底收回逛性,回到兰花身边,一同下地劳动,并且到孙少安的砖瓦厂自食其力,虽然他的前半生一直身在歧途,但好在最终浪子回头。

        书中最让我我动容的,莫过于少平无论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都不忘读书。 “他从被子旁把黄提包打开,将新买来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他才发现了提包里那本《牛虻》——半个月来他已经忘记了从贾老师那里借来的这本书;甚至也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 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得激动! 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院的图书馆里,正在翻查一大堆讲道的文稿……’”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动容的画面啊!肮脏、凌乱的窑洞和朗朗而读的孙少平。这一刻,再美丽的风景画在这一幕面前,或许都该羞愧了。勿忘读书。这是孙少平教给我的。 孔子曰: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勿忘读书。书中或许找不到黄金屋和颜如玉,但是书中至少还有不灭的理想国。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无论是“揽工汉”还是“挖矿”的孙少平,看书都是他一直丢不掉的习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一直坚持给精神世界进行补给。他通过看书,建立起强大自信,克服了因物质层面缺失而产生的自卑,并且勇敢地走到人前表现自己;他通过看书,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给妹妹指出“要从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抛弃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他通过看书,坚守自己的想法,去黄原闯荡,在煤矿厂干活,终于在劳动中找到了价值并为之努力奋斗。读书是人生的一种塑造,一种机遇,一种技艺,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它没有让我看到期待的结局,我很意外。并且有点喘不上气来,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电视剧里“都挺好”的大结局,毕业就能开豪车,一家人整整齐齐国内国外,有情人终成眷属情比金坚,可《平凡的世界》的结局出乎了我的意料。应该怎么理解,怎么评论这个结尾?

       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文学语言并无特别之处,基本上是当代白话,偶然夹一些当地方言,如“烂包”“言传”等,根据上下文也读得懂。叙事特点,是虚拟叙述者与读者之间有对话,如一个人物出现什么事情,小说就写:我们认识的这个人他以前是怎么样的,你们怎么看他,等等,好像作者跟读者在议论小说里的人物。总体上,人们不会特别注意这部小说的技巧,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主题结构、大量细节,以及小说结尾。从艺术上看,这个结尾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也使少平成为一个性格有发展有变化的人物。其他人物命运、场景变化,性格特征不变,只有少平在第一部里是文学青年,第二部委屈地身处底层,发展到第三部境界升华,拒绝向上,坚守底层。不管读者是不是理解、相信或认同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小说的确想刻画主人公的性格转化,同时也理想化了“乡下人进城”的主题意义。如果觉得这个理想主义结尾有点虚幻,甚至做作,作家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假如晓霞不死,最终少平受伤或者有成就而回城结婚,人们难免会怀疑少平的“于连气质”———他与高干子女的恋爱是否早有功利布局? 是否有意无意给他带来了利益和退路?假如晓霞还是牺牲,但少平在煤矿有特别贡献,如发明创造之类,再顺理成章回城,与妹妹、妹夫团聚,或者回到双水村,然后再被委以重任之类,那么这时候,少平不也像章永璘一样吗? 最后也到铺着红地毯的会堂,向黄土高原表示感谢?这不就又在模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士大夫情怀?如果既不想让少平成为马丁·伊登或者于连般的理直气壮的个人奋斗者,又不想少平有意无意重复读书人落难而后承担重任的传统,那还能怎么办呢?路遥小说整体十分写实,结尾却相当浪漫:拒绝城市,回到煤矿;放弃升迁,回到底层。这是一种令人悲欣交集的理想主义做法。

       孙少平的人物形象多少带有点浪漫色彩,作家路遥笔下的他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者。比如摒弃前嫌,勇敢对于嘲笑自己的同学展开营救;帮助“初恋”郝红梅摆平偷窃事件;揽工时利用休息时间为雇主家小孩补习功课,雇主给他涨工钱后,拒绝接受多出来的报酬;发现包工头诱奸未成年少女,辞职并解救已经麻木习惯的受害者,将自己的辛苦钱给小女孩;帮助已故师傅照顾老婆孩子;拒绝城里的工作机会……他自身的想法与行为过于稚嫩理想化,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难以生存下去,或者说太过于“圣人化”,只能存活于小说中。其中孙少平的恋人田晓霞似乎也在侧面烘托孙少平的平凡结局。虽然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追求。但作为社会的人,一个是领导的千金,是省报的大记者;一个是山沟沟里农民的儿子,是挖矿工人,社会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走不到一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发生在现在,也能够成为一则爆炸性新闻,更何况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可能意识到孙少平的平凡让他和田晓霞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所以为了维护他们美好的感情,路遥不得不把晓霞投入到滚滚洪流中,连她的死也是那么伟大,让人不禁对她的死以及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她的死是偶然的,但对于孙少平来说却是必然的,这也是两个人爱情的最好结局。

       这部伟大著作的作者路遥本身的创作经历也可以说是“平凡世界的不凡”。路遥创作的不平凡首先表现为他非凡的毅力。用“毅力”去形容某人的品格,看上去老生常谈,实际上对于作家这一特殊职业来说,是非常值得强调的。创作是需要灵性与才气的,但这些天赋只是作家创作的必要条件,创作过程中辛勤劳动和汗水,更需要坚韧和毅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路遥是极其坦诚的,他丝毫不避讳谈论自身辛勤的付出以及为完成作品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如在《早晨是从中午开始》中,路遥并没有将艺术创作抽象化,上升为高深莫测玄而又玄的活动,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写作活动视为一种劳动,他说:“写小说并不比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贵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的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苦熬苦累的精神。”创作活动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收集材料,到构思,再到写作,每一步的实施和最终完成都是凭着作者坚强的意志力推动的,每一步都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和精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为了真实反映从 1975 年到 1985 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路遥把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都翻阅了一遍,双手的手指被纸磨损得能看到毛细血管,用路遥本人的话形容“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但为了不耽搁工作,他不得不用手掌和手腕来翻,这般创作的苦痛,岂是常人可忍。可见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天赋必不可少,但后天的努力以及毅力更为重要。路遥是怀着强烈的创作使命感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来创作的。路遥曾向大家坦言创作过程的劳苦,长期熬夜要靠大量抽烟来支持精神,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再比如创作环境,路遥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孤独地将自己置身于寂寞艰难的环境中,第一部的创作地点是一个闭塞的矿区,第二部的创作地点是黄土高原一个寒冷的小窑洞。用路遥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是凄苦,他采取自我设限的方式,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非常人能耐得住。路遥的创作经历,证明了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匠心,诠释了毅力是所有创作因素中的重中之重,不仅对那些想要从事写作的文艺青年起到了“预防针”的作用,也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路遥对写作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驱使路遥完成浩瀚巨著的原动力,不仅仅是他非凡的毅力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守,而是他全心全意投身于创作的殉道者精神。这种殉道者精神可具体概括为社会责任感以及为艺术而献身的伟大使命感。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已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成名作《人生》被拍成电影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各种荣誉随之而来,路遥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乱。然而路遥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很清醒地告诉自己,人不仅要战胜失败的痛苦,更要超越胜利的喜悦。矫枉过正的他过于警惕外界荣耀对自己的麻痹,以至于陷入了无尽的焦虑不安中,直到计划和构思《平凡的世界》这部规模巨大的作品,希望突破现有的成功,创作的冲动使路遥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正如他所说的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一个人的使命感越强,社会责任感也就越强。路遥作为一位职业作家,始终表现出一名知识分子该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无论是描写政*人物命运的变化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民和土地的热爱以及思考,或隐或现地表达着他对社会以及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体现出路遥深刻的责任担当意识。路遥深知语言文字能折射出作家的价值观并对读者以及社会产生影响。他曾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来谈论自己的创作理念: “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人物的雕琢以及其他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作品。”因此路遥进行艰难的创作并不是为了寻求个人的成功,而像是一个孜孜不倦的传道士为启迪民智奋斗不止。在当今网络文学日益繁盛以及自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语境下,提倡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文学本身具有发挥批判社会和鼓励读者的功用。文学作品不论是展现高贵的人性品德,还是直面丑黑暗的现实,都能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正是由于《平凡的世界》担当起了文学和作家的责任,才获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虽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会突显出“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色彩,然而路遥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与他伟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冲突,也丝毫不影响他创作的艺术水准。他并没有在作品中生搬硬套他的个人理念,反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自己所组建的文学世界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从人物平常琐碎的生活入手,描绘出引起读者强烈内心共鸣和震撼的伟大作品。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如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在土地上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这种“赌徒”精神不仅关乎勇,更彰显出为艺术献身的赤子之心。这说明身为文学殉道者,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探索之旅,需要承受无比大的创作压力,而路遥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去应对这一切,他说从贫困的土地和艰苦奋斗的父老乡亲们身上,他学会了培养自己负重的耐力,所以他在精神上是充实而富有的。

        路遥不会考虑是否现代性,他挺着病体,哀民生之多艰,欲为中国农民抒发那深情的奋斗之歌,写出自己的血与泪、灰与烬。路遥用质朴而又恢宏之笔,叙写着中国从1975—1985 年让人难以忘怀的、充满历史转捩的十年断代史,他涉及领域之广泛开阔、人物之丰富多彩,令人敬佩。在他笔下,从乡村、县邑、省城,从农民、矿工、基层干部、高层领导,从种地、开矿、商战、致富,一幅幅生动历史画卷和现实生活徐徐展开着,那人物的表情带着刚毅、果决。我再一次阅读,每每愀然动容。这种叙述者不能太机巧,它一定是如山一样的路遥用这拙拙有力的笔,凿出那山、那岩、那树,那迎春、那莺尾、那柳絮,那喜、那衰、那倔的世间万物生动纹理与表情。少平,无疑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鲜活生动、留下无数可解读性的形象。

       小说的结尾少平买了墨镜和风衣,一个又酷又帅的男人将重回矿山。今后等待少平的命运会是什么?假定他考上了煤炭学校,他奋斗出来,当上了干部,走到了社会耀眼的位置,这样的话,他就算奋斗成功了吗?奋斗是个动态过程。奋斗中的人朝气勃勃,用各种正能量激励自己,不懈怠、不灰心。奋斗的动力当然是要改变卑微的命运。但是能始终把握住正确的奋斗方向吗?假定少平所在的矿山在新形势下关停并转了,他能出外闯荡再创新天地吗?少平即将赶上开放改革的重要年份,他如果经商,能做得风生水起吗? 前路有多少不确定性,他能始终把握商机,调整开拓,立于赢者位置吗? 又或者他在生意场输个精光,该怎么东山再起,这对他又是新的考验。他如果走向仕途,在风气不正的年月,他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吗? 他如果把持不住,即使不贪不拿,但过多的请吃请喝,极有可能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如果他有贪*行为,日后双规,或锒铛入狱又说不定,又或者监*生活让他食简当食物、过静态生活,反倒收敛肚腩,改变体能,又捡了一条命也说不定。人类的命运真是吊诡,谁能把握住自己?相信少平是个可以把握住自己的人,从他替舅舅挑水时,他将血手插入水桶后认为自己是野蛮的那种反省,从他对劳动质朴无华的认知态度,从他热爱阅读的开阔性思维里可以判定,少平在混乱时分,都可能具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明理彻悟。少平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纠缠,在他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年轻时的裂变与愈合。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倒退、在退步。我现在日益对高邈宏阔的概念不感兴趣。我对那从事普通劳动、安静沉着做事、偶尔抬头微微一笑的人,充满敬重;而对那些不谙世事、总是嫌弃、牢骚满腹、以否定性思维赢来喝彩的人,有某种不适应及质疑。我愈发相信鲁迅说过的话:世界是由愚人创造的,聪明的人绝不能支撑这个世界。因此我对劳动者深怀敬佩。我想,我一定和少平一样陷入对命运纠缠的反复追问里了。我们不敢任性,缘于少时的生存恐惧。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变得时髦、夸张、便捷,但仍有人愿意耐下心来去读路遥的这本大书。年轻人仍然愿意看,一茬茬的人接续着看,因为他们要为迷茫的青春寻找灵魂的坐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