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最后一天,祖国人民已经走进了新的年代,刚刚迎来新的曙光,在加州晒着陈年阳光的我,刷完了朋友圈和Facebook上的各种庆祝,寄语,也刷完了华人论坛里鸡毛蒜皮林林总总。 直觉上朋友圈Facebook上的各位正能量满满的牛人,跟华人论坛上会抑郁会焦虑有讲不完的烦心事的网友完全无法联系起来。但是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同一群人,因为我也是这许多人中的一员。
朋友圈里大家的寄望清晰而热烈又几乎全部一致:减肥,读书,旅行,拓展事业,关照家庭,挣到一定数量的钱。我也同意并向往这一切,其实自从20岁出头每年都这么做一个仪式一样的要写写。但是近几年来的经历告诉我,还有些其他的东西我必须做。如果写在朋友圈会显得有点装X,那么我就写在这里,我,一个30多岁初品中年生活的人,我的未来十年的寄望,是能够得到持续的身心成长。
有没有点幼稚的味道,自己写完都觉得有点好笑。好像上一次有人跟我提身心成长还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大概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课上朗读一篇心灵鸡汤,同学们在下面互相挤眉弄眼觉得这陈词滥调乏味之极。我貌似在偷偷写一张字条准备传给好友约着放学去哪里逛。可是十多年后,经历过高考失败,出国奋斗,结婚生子,痛失亲人,事业压力,身体低谷,又重新出发之后,体会过希望,失望,欢喜,愤怒,骄傲,悲伤又终归平静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身心成长的意义。
身心成长,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面修行。这不仅不只是小孩儿的事儿,更是一项终生要从事的最困难的事儿。20-30岁时候,青年的我们很容易向外拓展,提升学历和工作业绩。而30岁开始之后,才意识到更要向内审视。强大自我才能不被生活打败。 作为普通人,大家的身体和心灵都不是最强健的,面对各种冲击力不从心。第一重的冲击,是学业事业压力大的时候,失眠焦虑,暴饮暴食,内分泌免疫系统全部失调;第二重的冲击,是结婚有小孩之后,婚姻,爱人,孩子和工作让我们疲于应付,有挫败感,忽略进而迷失了自我,负面情绪长期积累无法释放。
最近常看一个公众号,叫“格十三“。把一个中年女人的自嘲做到了极致,也很多人喜欢。看了之后会发现,生活里的很多焦虑其实换个角度就有点幽默,作者也是困在生活里很久最后杀出一条血路。我也读了《一个人的朝圣》,冲动之下离家出走的老人,没有任何准备,却在经历种种挫折之后从外形到内心都产生了巨大改变,也迎来了人生新的篇章。想要改变,永远没有一个时间限制。
身心成长是中年人的自我救赎和自我关爱。
生活在美国,我们飘洋过海,大部分都有依靠自己不断奋斗的精力和野心。我们也有很多国内人没有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美国的文化崇尚个人力量,人与人的关系讲究适度有礼。把外向,热情,善于沟通和动员别人当作最美好的品质。学校里的受欢迎的孩子,单位里的明星员工,社区里的社交名人,网络上大大小小的人生赢家,都非常容易让人忽视了默默站在背后的不那么耀眼的大部分人。我们也都养成了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所有人的习惯,每次见人 “How are you doing?” 即使内心千头万绪,也会瞬间挂上标准微笑,说出标准答案 “I’m doing great!”。
我所认为的身心成长,不是追求完美身材外貌或是事业和金钱的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稳定强大和身体的健康有力。是不论面对赞扬还是批评,是压力还是动力,都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眼里有光,身上有劲,心理有谱。是观察认识自己,然后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自己,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体谅自己并去耐心指导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困难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爆炸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但是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能接收到各种观点和知识,吸收反思,加以应用。
我不是一个文学哲学大师,我甚至也不是知识分子领头人,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走在路上,我愿意思考总结,愿意不断求索,愿意分享见识,愿意疗愈自己和他人,愿意一直追求身心成长。
2020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