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读书笔记(六)
列夫·托尔斯泰小时候,有一天,他的哥哥让他待在角落里,直到脑子里不再想小白熊了才准出来。过了很久,哥哥回来了,发现小托尔斯泰还待在角落里,苦恼的对哥哥说:越是想把白熊从脑子里赶走,越是怎么都会想到白熊。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因为这个故事的启发提出了“讽刺性反弹效应”的概念(ironicrebound)。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更加牢牢的记住这件事。
越是失眠,越是想让自己睡着,结果就越清醒。
越是想忘记,越是记得清。
越是想我不再想你,就越是想你,越是想不去做傻事,结果越是犯傻。
韦格纳教授认为:这和大脑处理“我不要”指令的机制有关。当我们给大脑下达指令,把注意力从我们要禁止的想法上引开,就开始启动我们的自控系统去完成这个指令。另一方面,为了证明我们已经去做了把注意力引开这件事,我们的大脑还会启动“监控”机制,不断的寻找我们已经完成指令的证据。监控系统自动运行,基本不消耗能量,而自控系统是需要大量消耗精力和能量。
监控和自控同时作用,当你开始自控时,监控系统发出警报:注意,你需要引开的目标在某某位置。
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当人们试图摆脱某个想法的困扰时,这个想法只会一直挥之不去。
没错,有些广告主就利用了这一系统,比如过去很恶俗的羊羊羊和某白金,尽管每个人都很痛恨这种低俗的广告,但还是不由自主的被广告语洗脑。
“讽刺性反弹效应”就像一个死结,你越是挣扎,越是被束缚得紧紧的,直到窒息。而且当这个你急于摆脱的想法再次卷土重来时,它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
抑郁症病人事实上对自己的状况一清二楚,但是为什么很难走得出来?为什么自杀的想法会一再在脑海中出现,并一步步让自杀的行为走向执行?或许就是“讽刺性反弹效应”的影响,在牛角尖里越钻越深,直到无法回头。
对抗“讽刺性反弹效应”的最好办法是放弃自控,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专家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都建议读一读《金刚经》、《老子》、《庄子》等佛教道教的典籍。不管佛道,核心的宗旨都是劝人随心随性,道法自然。
想自己所想,跟随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感觉,放弃控制我们的内心感受,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外在行为。
记忆中,看《倚天屠龙记》小说时,对觉远背诵的四句九阳真经印象深刻: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修心修禅,无非就是如此。
或许就像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禅诗引发的争议一样,神秀讲究自控,而慧能则破解“讽刺性反弹效应”。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