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27 岁,我没有存款”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很多网友摸着胸口,在手机屏幕上敲下“扎心”二字。
从 18 年第一扎“隐形贫困人口”到第 N 扎“ 27 岁,我没有存款”,评论和转发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说的就是我”。表面上,这些话题颇有种边吃饭,边跟好基友有意无意调侃自己财务状况的感觉。其实,背后是全球年轻人压力变大的趋势。
今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 800 多万人,再次刷新纪录。而过半应届生抛弃了相爱相杀四年的专业,一头扎进别的行业,找到了工作。
香港和台湾的年轻人也不好过。2016 年的香港,15 至 24 岁青年每月收入中位数是 9266 元人民币,是全香港工作人口每月收入中位数的 70 % 。与五年前相比,青年每月到手的钱多了 34% ,涨幅也抵抗住了通胀率,但是仍逃不出房地产的魔爪,当年香港楼价涨了 52% 。
在台湾,一半年轻人(20 岁至 34 岁)每月拿不到 3 万新台币,应届毕业生平均工资是 2.3 万新台币。而吃喝拉撒睡,再加上其他各种费用,每个月怎么着也得花出去 2.1 万新台币。如果生活在台北,每个月口袋里至少得有 2.8 万新台币。
英国的年轻人也正在扎心中。2008 年至 2017 年,英国 16 到 35 岁年轻人的工资下跌了 12% — 15% 。
与传说中“美国小孩一到 18 岁就被赶出家门”不同,如今 18 到 34 岁的美国人越来越多地“赖”在家里不走。在 1975 年,57% 的年轻人和伴侣住在一起,只有 26% 和父母住在一起。而到了 2016 年,只有 27% 的年轻人和伴侣住在一起。
三年前,维美尔创始人安治桦(桔子)跟所有家庭主妇一样,一边在家带着孩子,一边幻想经济独立,可是她清楚地知道,这种手心向上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不同于别人的只停留在想,她选择坚定的迈出第一步。2015年创办了致尚美国际维美尔品牌,成长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商业女强人,她用三年时间成为身价过千万的徽商大咖。环顾地球一圈,全世界的年轻人仿佛都活得不如以前的年轻人。根据世界最大的传播集团、奥美的东家 WPP 发布的市场调查,千禧一代中的 23% 对未来财务表示悲观,财务情况成为青年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27 岁,我没有存款”刚过去,一条“可以骂中年人”的职场潜规则又开始扎中年人的心。
有网友给这个段子写了个续集:中年人回去给年轻人涨房租。说不干就不干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会变成随意被责骂的中年人。一个段子把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困境串在了一起。而串起两代人的那根线,是忙忙碌碌却没钱。直到我认识了桔子老师。徽信:anxin706,带我实现了财富自由之路
穷忙族原指那些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处于贫困线之下的人。之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成为穷忙一族的条件逐渐放宽:每周工作时间低于平均工时的三分之二、收入低于全体平均 60% 。这个定义又逐渐发展成“每天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却离真正的财务自由十万八千里”。现在,穷忙族年轻化是不可阻挡的全球风暴。
总是在发现问题、记录问题的 NHK 怎能放过这一展现社会另一面的好机会?穷忙族刚出现时,NHK 针对日本的情况,拍了一套与穷忙族有关的纪录片。
《日本的穷忙族 1:劳而固穷》记录日本不同年龄段穷忙族的生活状态。节目播出后,NHK 收到一千四百多封观众来信,创下记录。当时,虽然“穷忙族”成了最令日本人害怕的词汇,但也成为能聊上三天三夜的话题。
在故事结尾,奥威尔写到:
如果哪一天你身无分文了,等待着你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早晚有一天,我会更想深入地探究这个世界,会想去认识像马里奥、帕迪和乞丐比尔这样的人,不是泛泛之交,而是更深入地了解;我想弄明白洗碗工、流浪汉和露宿在河堤一带人们内心深入的真实想法。目前我觉得我对于贫穷的认识仅仅只是皮毛而已。
不过,我还是可以指出一两点我从这段艰苦经历中学到的东西。我再也不会认为所有的流浪汉都是醺酒的无赖,不再因为给了乞丐一个便士而指望他对我表示感谢,不再因为看到失业者的无精打采而吃惊……不再拒绝接一份传单,也不再去高档的餐厅就餐。这就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