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领悟健康之道(二三五):秋季养“收”,人应处处收敛不外泄,所以“秋冻”要适当。人们常说“春捂秋冻”,就是说春天棉衣要晚脱一段时间,以免受凉生病。秋天则相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都应区别对待,一味地秋冻就会把身体冻坏。
1、要因人而异:年轻人血气方刚,对外界寒冷的适应及抵御力都较强,可冻一冻。老年人大多肾阳衰微,禁不起太冷的刺激,还有一部分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和哮喘病人,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还应采取一些保暖措施。
2、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要区别对待:身上有4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1)腹部:上腹受凉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七性伤害大,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爱穿露肚皮的时装,建议秋冬季节最好不穿。2)脚步: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且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受寒,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有可能乘虚而入。3)颈部:这个部位受凉,向下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4)肩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易受伤。
3、要领悟“秋冻”内涵: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总之,无论何种运动,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大汗淋漓,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声明:《黄帝内经》领悟健康之道"养生"解读版权归剑楠个人所有,若转载与我联系,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