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中人物姓名均为虚化。
前两天接待了一位17岁孩子的妈妈,妈妈看起来很年轻,但是愁容满面,小孩在学校上高二,之所以会跟这位妈妈接触,是因为孩子的班主任是我的一位朋友,刚好也是孩子的数学带课老师,我的这位朋友反映,孩子目前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他知道我一直在研究家庭教育,所以朋友(暂且叫我这位朋友为C老师)把他的困惑讲给我听。
道理都懂,就是没有行动力
这是一个让老师很头疼的孩子,之所以头疼,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叛逆,恰恰相反,就是孩子表面上太听话,太懂礼貌,但是实际上又缺乏行动力。用我朋友的话说,那就是“缺乏对生命的热情和渴望,孩子比较压抑,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又没有来自内心的力量去支撑自己的行动。”
暂且叫这个孩子小D吧,17岁高高的个子,据C老师描述,所有跟小D接触过的老师,都觉得小D看起来非常成熟,很有礼貌,很有教养,人长得也很帅气,遇到老师一定会主动问好,表面上看,小D简直就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可是相处久了,老师们慢慢发现,小D似乎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懂事,小D的到脑就像一部机器,知道事情的逻辑和重要性,但是实际上他又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表现得过于老成,而且总是与人保持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我的朋友是一位“完美型”老师,但凡是他所带的孩子,他都尽可能尽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孩子在短时间里去提升成绩,但是这一次,我的朋友显然在小D这里碰了壁,“每一次上课我都很用心,而且课后花时间跟他沟通,但是他好像很拒绝我的沟通,每次总是用‘ 还好吧 ’来回应我,我感觉我很难走进这个孩子的心里。”
朋友告诉我,提起学习,虽然小D总是说“学习是为了自己,不学习将来就没有出息”,但是,在学习上,小D实际表现出来的姿态确实相当被动,比如他会经常不完成老师的作业,关于作业的问题,我的朋友不止一次跟小D沟通,问及无法完成作业的原因,小D表示学校作业太多,于是我这位用心的朋友结合孩子学校情况进行了修正,可是小D仍然完成不了,当他再问小D为什么作业无法完成的时候,小D总是一句“还好吧”糖塞过去,如果再继续问,小D就不做声了,但是始终没有回答。
“如果他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我还可以直接对他提出要求”一次聊天,朋友提及孩子的情况无奈的说:“正因为这个孩子懂礼貌各方面看起来都很好,所以我才担心如果因为作业的问题磋商他的自尊心”。
“道理都懂,但是实际有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究竟是怎么了?"C百思不得其解,更重要的是,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鼓励他,走进他,可是这个孩子始终跟我之间保持着距离,其他的老师也反映了相同的情况,好像我们很难走进他的内心,感觉这个孩子活的比较压抑。”
正是这种让老师们无法理解的情况,才有了后来我跟小D妈妈的沟通。眼前的这位妈妈,年轻、美丽、很有教养,说话语气温和,第一次见到妈妈时,没有等我开口说话,妈妈主动站起来跟我打招呼,“老师辛苦了”。我想,孩子身上有礼貌有教养的这些优点,应该是从妈妈身上学习来的。
跟小D妈妈简单的沟通了孩子的情况,同时也问及妈妈对小D目前学习方面的看法,妈妈对于孩子目前的学习状态感到非常困惑,几乎跟老师们是一样的,孩子很乖,可是缺乏激情,行动力不强。
“看起来您似乎对小D的情况也比较担忧,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小D在学习上知道但是做不到?”
当我问到妈妈这个问题的时候,妈妈也是一脸茫然。
小D妈妈继续说,“不仅在学习上,孩子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表现,他从小就讨厌和同学竞争,喜欢待在自己的安全区。总之,作为一个男孩子,我觉得他缺少一些冲劲儿和活力,但是他一直很听我的话。”
“我平时都不太跟孩子深入谈学习,或者深入谈他的心理状态,因为我很担心一谈就谈崩了.”小D妈妈说。
“您之前有跟孩子谈崩过吗?我继续问道。
小D妈妈摇头,说“孩子一直很听话,几乎没有太多的争执.”
“既然您和孩子关系一直还不错,是什么原因您会有这样的担心“”
小D妈妈一脸茫然去,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很显然,可能妈妈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没有被“分离”的孩子 背着一份沉重的爱
在咨询室小D的妈妈聊了两个多小时,随着对小D成长环境的了解,终于慢慢的有了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仿佛看到一个更真实的小D,也开始明白小D为什么会道理知道很多,但是缺乏行动力,显得比较压抑。
原来在小D的成长中,几乎一直都是妈妈一个人把小D带大,小D的爸爸是部队里的,小D妈妈说,从小到大,基本上每个月爸爸只能回家两次,所以在小D的成长中,妈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妈妈对小D从小要求就很严格,在幼儿童年时代,小D几乎没有尝试过那些所谓的“错事”,因为小D妈妈总是很聪明的把小D的“坏心思”扼杀在摇篮里,从不让小D吃“垃圾”零食,妈妈会告诉小D吃零食后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不让小D去很高的地方,妈妈会给小D描述里面的危险性,小D妈妈说:“从小对孩子各方面要求比较高,但是我会告诉他为什么我会这样要求”。
相比于很多家庭,我认为小D妈妈是很付出的,没有粗暴的对待小D,还会跟小D讲道理,所以小D从小就知道很多事情“不能做,“不应该做”,从小他也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可以做,因为妈妈已经告诉他错误的危害,并且严格执行。
“听起来您对小D要求不算低。”我说。
”是啊,我一个人带孩子,我所有的心血都在这个孩子上,我必须把他培养出来。小D也知道我很不容易,虽然家里经济坏境不差,但是一个女人带孩子,心理上需要承受的东西,太多了。”小D妈妈说,留下了眼泪。听到小D妈妈详细的讲了这些年带孩子的一些经历,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位妈妈肃然起敬,但同时,来自小D妈妈内心的一份沉沉的期待和对小D的在乎。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开始找到的小D妈妈和小D问题的关键所在,小D的妈妈,给了小D一份沉沉的爱。
因为爸爸长期不在家,十几年来妈妈的重心心都放在了小D身上,小D妈妈因为和爸爸聚少离多,所以在夫妻感情上小D妈妈时长抱有一些不满,小D从小就知道妈妈为他付出了很多,从小就对妈妈非常关心,经常要妈妈照顾好自己,还让外婆去照顾好妈妈,在妈妈眼里,小D就是一个知道体恤身边的人的乖孩子。
为什么小D大道理知道很多,但是实际上缺乏行动力和男孩子的冲劲儿?一是因为妈妈从小严格要求,小D必须做一个好孩子,所以小D从小就习惯了在妈妈身边做一个乖孩子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妈妈的认可。但是,小D的那些所谓的“乖”的表现,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律,因为在小D还没有“犯错”之前,妈妈就事先介入,告诉小D犯错的后果,所以小D只能在头脑中知道道理,但是他并没有亲身体验,他的道理都是间接获取的,并不是来自于他生命的体验后的感触,所以小D从小就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实际上长大后,他的自我行动力无法受到理性上这些道理的控制。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我接触过的一个家庭,一个16岁的孩子,父母离异,从孩子小被妈妈一手带大,孩子性格老成,很会照顾妈妈感受,但是骨子里又有一股叛逆,在学校时不时惹出一些事情来,让妈妈很头疼,跟孩子去讲道理的时候,孩子又说自己什么都知道,可是总是会再犯。后来我跟这个孩子沟通,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知道妈妈一个人把他养大很不容易,所以他要听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孩子”,可是他内心又不满意妈妈的控制,所以经常觉得十分压抑。
我想,小D可能会跟这个孩子有同样的纠结,他从小被妈妈独自抚养,妈妈给予小D希望和期待,同时也渴望小D给予妈妈爱的回应。小D知道妈妈一个人带他不容易,随着小D的成长,当妈妈还是像以前一样需要他粘着,依赖着,他心里也会不舒服,可是如果跟妈妈反抗,我想,小D的心里有会内疚,这种内疚就是捆绑小D内心的枷锁,也是小D问题的核心——既想做自己,又害怕去妈妈受伤。
通俗的说,就是被妈妈独自抚养长大的男孩子,同时妈妈又给予孩子太多的期待和关注,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想要分离做自己,可是他的能量没有强大到可以推开妈妈,他内心可能想要逃离,做一个真正的男孩,可是妈妈又为他付出了很多,于是他一边想逃,一边又因为逃离这个念头会感到内心愧疚,反反复复最终形成了一个压抑的性格,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道理知道很多,但是内心又不愿意服从。
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好是妈妈的期待和希望,小D当然要照做,但事实上,他自己很可能又有自己的想法,至于这想法是什么,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从行动上看,小D拒绝配合老师完成作业,已经是他内在矛盾的最好证明。
不要让你的孩子,成为未来的“妈宝男”
小D压抑的个性,源自于妈妈的一份爱变成了一个负担,或者说,母子之间没有完成分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网络上很流行的“妈宝男”。
妈宝男在现在的社会中似乎还挺多,我身边有一些已经结婚的女性朋友,就吐槽自家老公妈宝男特质,什么都听妈妈的,觉得很苦恼。什么样的男孩子容易成长为妈宝男?我认为就是男孩没有跟母亲完成分离,著名精神分析师武志红老师总结了三款经典“妈宝男”特质,第一是妈妈永远是对的,第二是孩子永远是妈妈心头的宝贝,第三中类型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小D的妈妈和小D的相处模式里,在很多细节里,就有这三种类型的因素存在,妈宝男在未来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婆媳矛盾,就是其中最难处理的关系。
沟通到最后,小D的妈妈也开始看到了她跟儿子相处中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爱中带着的沉重,小D妈妈决定在生活中多一份觉察,改变的路虽然很长,但是觉察是最好的出发点。
关于作者:
廖小慷,湖北快学教育家庭咨询首席顾问,快学集团家庭教育讲座首席导师,父母沟通训练课程金牌讲师,萨提亚家庭沟通实践者,从事家庭咨询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超过8年,家庭个案咨询超过2000小时,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