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得需要弄明白什么是早教,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缩写,是教育者(或养育者)对0-3岁婴幼儿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的教育活动。
所以无论身处何地,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是重要的,应该让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但孩子是否有必要上早期教育培训结构接受早期教育这个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评估的考虑因素应该包括(但不局限于):当地培训机构的专业性、经济预算、父母的教育能力等情况。如果经济允许,参加优秀的培训机构,让相对专业的人来辅助完成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父母绝不应该把早期教育机构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唯一方式。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的责任和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就重点谈一谈父母应该怎样主导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吧,早期教育一般都是上幼儿园之前,不过几个月的婴儿,父母也不一定会送去早教机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 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过早的让孩子学习他无法掌握的技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我们先来看一下0-3岁孩子的发育情况:
首先孩子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志性事件:
来自美国CDC的数据,从4个月到3岁给出了标志性时间。
4个月:能够响应外界环境;开始牙牙学语
6个月:喜欢和他人玩耍,能够响应自己的名字
9个月:有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明白“不”的意思
1岁:开始模仿家长的词语;学会挥手再见
2岁:开始奔跑;能够对形状和颜色归类
3岁: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年龄;攀爬和奔跑更加熟练
因此,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婴幼儿进行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领域:
动作领域
语言领域
认知领域
情绪与社交
艺术领域
0-3岁孩子从运动方面也开始有着比较迅速的发展,从一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在听觉,感觉,四肢控制,攀爬和行走,坐,翻滚,头部和躯干控制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个图标所示的标志性事件是关于生理运动方面的。
下图0-5岁是婴幼儿精神和社交水平评估参考表:
具体内容包括:交流和语言,社会行为,自我照顾,注意力和兴趣,玩耍,天赋与学习几个方面。
父母应该注意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同时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和精神发展。关于孩子精神方面的关注,建议父母上不上早教都可以考虑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推荐一本书吧,大学本科生教材,看起来也还算好理解:
可能唯一家庭早期教育做不到可能就是孩子的社交问题,不过游乐场和小区孩子活动场也能够一定程度的弥补这个缺陷。
另外,在教授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客观规律,应该知道:
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
学习需要过程
儿童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国内外研究表明,婴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以及模仿等。
(一)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所谓习惯化是指个体由于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如果有另一个新异的刺激出现,他会立刻转向新异刺激,这种对新异刺激的反应的增加就是去习惯化。 因此,经常变换周围的环境刺激物,提供新颖的玩具材料,可以保持婴儿的活跃、兴趣状态。
(二)经典条件和操作条件的作用
爸爸妈妈应该根据教育要求,从婴儿的主动行为中辨别,哪些行为应予以强化,哪些不去强化,使之“消退”,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三)模仿
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心理学家曾认为,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还不具备模仿别人行为动作的能力,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明,当婴儿呱呱落地时,他们就能模仿父母的行为了。 父母则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让他们学习好行为,当他们模仿出好行为时,及时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强化。此外,爸爸妈妈从孩子对自己行为、姿势、动作、表情的模仿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婴儿的模仿能力是促进他们和父母、成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开端。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在几线城市,孩子还是应该接受早期教育的,但是父母永远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主导者,早期教育机构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同时在选择早期教育培训机构时,应该挑选相对专业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