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我们俯下身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文)泉叶

(本篇原创约5800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教育这个词,在我的字典里一直奉为很神圣的字眼,轻易不敢谈及,因我深知个体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把握,其所站的高度、评价的角度不仅影响自身“三观”的正确建立,更可能深深影响到下一代,尤其当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两个孩子的父母,而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教育的引导者和规划建构者时,身上背负的“教育”责任不敢说比泰山重,但也足够影响小到一个孩子未来的一生,大到一个国家未来整个一代新生力量的发展。

        少年强,方能国家强,中国梦,首先得让我们的孩子从小能有梦想,发展出造梦的能力,培养出实现梦想的强烈意愿,这样的中国梦才是脚踏实地可践行、可预期、值得期待的未来蓝图。中国梦再远大,也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而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一、何为“教育”?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周国平先生曾经对教育总结过七条“箴言”,其中提到:“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教育即生长,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生长的更好。

那何为“更好的生长”?大家都有过或看过种植作物的经验吧?对于植物来说,给予营养丰富的土壤、适量的水份和必须的阳光,一颗健康的种子自然就可以按照它的生长规律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大自然中的生长即便中途有虫蚁的侵犯,也能有自己的办法来清除,人工培育的作物,也只是需要我们多一点点关心,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其驱除虫害即可。连大自然中低级的植物都有能力按照自然的生长模式来成长,为何我们就低估了生物链顶端作为最有智慧的人类呢?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生长,更好的生长就是让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其实只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通道,只需像辅助植物一样的提供其必须的生长环境,在TA受到外界的不良侵扰下帮助TA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每颗小苗就能按照TA基因自带的潜能和特质发展自己。因为基因是天生自带的遗传物质,所以客观的说“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我们要追求的平等,只是给不同的孩子提供尽可能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这才是成人社会里努力要在教育领域实现的目标。要是说每个孩子天生就自带完全相同的基因,恐怕你也不会相信,那么为何又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塑造孩子呢?每次路过那些刻意修剪出造型的草木、看到被铁丝、木条硬生生扭曲生长的盆景,我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深深地伤害。扭曲孩子的天性来发展教育,就像是这些被人为改造的盆景。教育,应该让孩子生长出本性的真善美,而不是人为的改造。不要赋予教育太多的要求和意义,作用往往适得其反。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朋友说起的一个在学校发生的真实故事:某个班被选定作为课外阅读拓展试点班,在学校教材之外,给试点班的孩子每月增加1周阅读指导,这本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在学习完一篇文学诗后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孩子选择这首诗里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词,还特别说明诗里的任何单词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本来也是好事,因为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视觉记忆来帮助自己了解诗中的词汇含义,但问题来了,当很多孩子选择了同样的2个单词作为作业上交的时候,次日却被老师要求重做,理由仅是“太多同学选了同样的单词,要求家长引导孩子选其他的动词或形容词并重新绘画,并再次说明“将挑选优秀的作品展出”,后面仍旧有被要求重做第三遍的孩子……

这样一个故事听来,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是否会质疑推行该项试验学习的目的何在?如果真是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学习中提升阅读能力、感受原著魅力,爱上阅读,那么为何这样总结性的“挑选优秀的作业”会被作为反复评价孩子是否过关的工具?为何一定要孩子选择不一样的单词?是否可以理解为总结项目试点的成果比项目本身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成长更重要?作为孩子来说,天性引导着TA们按照各自的兴趣去发展自己,但这种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画画”才能过关的引导方法是否恰恰打压了孩子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我无意要点评学校、老师的做法是否合理,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如果老师换了下面这种方式,作为孩子,会不会更乐意主动去把这件事做好,而不是应付差事,比如:

同样是学完了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副画来表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细节,比如诗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或者就简单摘抄几句自己觉得读起来很美的语言写写画画出来,这样一方面没有限定死的绘画表达重复率必然会下降很多,就算很多孩子选择了同样的人物,但不同的孩子笔下的人物一定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对于口语掌握更好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把TA觉得最好听最喜欢的段落,现场朗诵或是录制成小的视频音频在班级群里推广,对于孩子来说,能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是否会更多地激发孩子们做这件事情的兴趣,也能让老师的初衷有个比较好的落地成果呢?

所以,同样是教育上的一件小事,即便学校、老师的初衷是积极的善意的,但如果在落地的方式方法上选取欠妥,往往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教育的难点之一,就在于过程中持续健康的引导。而这一点,其实不止对体制内的学校、老师,对家长也是一样的,不能总是走在“怀揣美好愿景,落地仍在旧框框里打转”的路上。

二、现实中的教育现状如何?

诚然,当前的教育比起十几年、几十年前,孩子们寒窗苦读十二载,每天埋在书堆和题海中的状况已经改善了很多,对孩子德育、美育的培养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还需要看到,这种提升和改变是否是本质上的教育思维模式的转变?要判断是否有思维模式上的本质转变,还是从实际正在发生的现实中找答案吧:

最近十年,我们在培养孩子智育之外的德育、美育的口号下,真正全面做的是什么事?我想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父母们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校园内,各种兴趣课堂、各类技能比赛日渐兴盛;校园外,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用大量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提升班、尖子班、考级班排满了孩子们的业余时间。

表面上看,孩子们的世界不再只有教科书,似乎丰富多彩了许多,但透过这层忙碌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茫然不知所措”和“跟风而上的冲动”,我无意评论当下焦虑的父母们,因为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焦虑的来源和恐惧的实质,但正如我的一位同学今天在群里说的那样,“减负减负,减得只是学校那部分的负,总的竞争压力未减反升,那么差额那部分怎么办?只能由家长们来承担!所以这年头,拼爹拼妈拼学区房拼重点拼名校”的趋势愈演愈烈,那么家长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日益膨胀的“增负”压力呢?答案就是一是拼命榨干自己,二是用尽招数育娃。

“多掌握一门技能总是好的!”“提前学,跑在前!”“现在的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这些耳熟能详的谆谆教导校内校外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作为家长,让我们暂且搁置一下自己的焦虑情绪,来客观的分析一下这些思想的客观性:

第一,技能掌握越多越好?真的吗?要看这技能究竟是否适应孩子未来十年二十年后面临的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下断论吧?那么我们学校、老师、家长有多少能力和眼光能十分清晰的看清十年二十年后的人类发展呢?现在能让孩子学习的技能多少都已经是成熟有市场的技能,那么这样成熟的技能再经过十年二十年仍能帮助孩子获得必须的竞争优势吗?这里要打上第一个问号。

第二,提前学,就一定能跑在前吗?提前学不一定能跑在前,但提前学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在正常的教学安排下坐不住、听不进,更别说深入思考。对于孩子这个年龄段智力发育的特点来说,一旦新鲜事物被掌握,很快就会成为兴趣的过期食粮,孩子会选择继续寻找更新鲜的事物,但究竟是什么?未必会按照家长的意愿,继续跑在前,往前往深里学,当智力水平开发到一定阶段时,人类会自发启动情感、社会认同等配套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正常的进化发展机制,所以让孩子压制其他方面的欲求,只一心苦读圣贤书,然后就能比别的孩子跑得快,跑得好,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罢了。不排除存在这样听话又有能力和定力的孩子,但绝不是普遍现象,因为这违反进化发展的真实需要。

第三,现在辛苦了,将来就一定幸福吗?更加未必!首先,现在辛苦的是在干什么?这点必须要明白,如果只是在为一些技能而辛苦,那么同第一条,技能都未必不过时,辛苦又有何用?其次,幸福是什么?有多少家长自己能说得清楚?幸福就是不愁吃喝有房住有车开有钱能度假吗?似乎按照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虽说不一定都能实现的很好,但多数在焦虑未来幸福的家长们相信早已经未雨绸缪的可以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就算这样,但,这就是幸福吗?

三、何为幸福?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 塞利格曼基于大量关于幸福感的心理学科学实验总结道:“幸福人生来源于建构自己的优势与美德,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因此:

幸福首先是来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它,发现而不是培养,这就回到了最开始讨论的教育的内涵——教育即生长,让孩子的天性自由的发展出来,就是孩子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种优势的表现一定是由内而外,而非外部跟风或是攀比式的灌输,给予一颗南瓜籽再多的呵护与照顾,它也不能长成冬瓜,首先得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优势。

其二,用优势来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这个过程里的副产品就是自信,自信会让人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即美好“的幸福。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和父母会发现:生活中有时孩子主动去做、经常去做、反复去做的事情往往是TA做得最擅长的事情,而且是最主动自觉的行为,这其实就是孩子在依着自己的天性(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知识和力量。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怎样发现孩子究竟有何潜能和特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适合TA吸收理解?如何能让学习成为孩子自主自愿的行为?

四、从教育出发,如何发展出未来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幸福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是得回到最初周先生关于教育的表达:“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是目的”,把生长的权力归还给孩子,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安排,做好我们该做的,收回我们刻意的引导,并且学会耐心观察,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找到天性中的兴趣和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适合TA的成长道路。生长是一个过程,时间是必须付出的成本。否则,拔苗助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或许作为家长,我们还会焦虑“那究竟要给孩子留出多少时间才叫足够?”“如果把时间留出来给孩子了,TA没有表现出天性的潜质,那么浪费的时间如何追的上?”

首先我想说的是:“足够”是一种心态,并不是具体量化的时间,父母用一颗焦躁的心和一份平和的心去关注观察孩子的表现,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在焦躁的关注心态下,孩子无法做到放松的做自己,更无望说表现出天性的潜质;而在平和并给与充分支持的心态下,孩子会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力量,就自然能有勇气去探索自己,充分的表达自己,就很容易看到TA的特质与能量所在。

其次,“浪费的时间如何赶得上?”这种想法包含了两个潜台词:一是给孩子留够TA自己安排的时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二是怕赶不上,实际是怕赶不上其他孩子的父母老师正在做的让孩子具备多种技能的进度。请再仔细想想这两个想法的逻辑:前者思维逻辑的背后实则就是焦虑的心态,那何谈给孩子留够发展自我的时间?后者回到上面第三条,现在辛苦了,将来就一定幸福吗?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最新的《未来简史》中用大量的历史实证和生物科学实验分析总结了“我们无法预知2030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现在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既然我们现在的所知不足以准确预测到未来孩子们成人后的人类世界和社会发展,那么现在就决定给孩子学什么样的具体技能以应对未来是否也只能算是瞎蒙?万一蒙错了,这又是不是浪费时间呢?毕竟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可逆。

说到这里,关于教育的焦虑似乎更浓了,那么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学校、老师、家长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虽说现在没有谁敢说能准确预测未来十几二十年后的世界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但有一点是核心的,那就是要发展出更好的适应变化的能力,比如强大的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创造力以及想到即能做到的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才是万变中的不变。这些能力听起来很抽象,不像具体学科、技能那样清晰,如何来发展呢?

答案是重视孩子知识面的扩展,对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与当前时代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方向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这些才是最值得花时间去准备的。这些知识应该是相当跨界的,涵盖领域广、研究程度深,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学习和不断进化。

工业化社会发展至今,传统上认为的“人生分为学习期和之后的工作期”,这种认知模式目前看来已经在过时状态中。

我有一个闺蜜,因为怀孕辞职在家休息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突然近期发微信告诉我“亲,我准备重出江湖找工作,可是怎么发现我现在什么都不会,别人提的技能我甚至都没听过……”

仅仅是一年,就会让很多更新更实用的新事物产生,成为新生产力的竞争标配,那未来一二十年会怎样?不敢想象,我们和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让自己实现迭代升级,在每一轮的加速淘汰中都能成功留下来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领域,我实在不敢说自己有多专业,我只能说我一直在很用心的学习,学习用最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眼光来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以便可以身体力行的影响和带动自己的孩子和身边更多的人。在自我教育和成长的道路上,其实我们和孩子是一样的。所以,让我们一起俯下身子和孩子共同成长吧!

【后记】

        教育的话题实在是一个很宏大很复杂的问题,但又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之事,今天挑起话头说一说,无意要评论任何人或事,只是作为一个平凡的母亲谈一谈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其实内心我也很焦虑,但我的焦虑并非是担心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关心现在的整个教育体系(包括校内校外)能否托得起孩子们的未来?如若尚不足以,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教育信仰,并产生相应的积极行动,来弥补现有教育体系的不足,更好的应对巨变中的未来,对体制的变革不全依赖不再等待,不靠人救靠自救,这才是思考的意义和作用所在。特此梳理出来,以文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校、教育从业者、家长以及关心中国教育体制发展未来的有识之士能更多关注,更多讨论。

三思而后动,方能避免盲目从众,进而找到理性的出口。

另:关于教育的话题,似乎说了这么多,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后续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孩子的创造力来源以及学习的有效方式等内容,泉叶另找夜深人静之时总结梳理,再逐一分篇分享,敬请关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4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07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0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5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7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9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6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8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6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