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十二)
《菜根谭》有语,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 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勿得罪于冥冥。
这段话的意思,我想无需作过多解读,就是提醒我们要时刻做到“慎独”。因为所有外在的果,皆源自内在的因,心头念一起,既可成佛,也可成魔。
慎独,并不是一个空间概念,非得独处在一个有我无他的空间之内,而是一种心灵疆域,无论身旁有没有他人,都要按照真善美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乃至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做到慎独,先要懂得“慎众”。比如,路口恰无车,行人皆闯灯,自己要等待一下;排队秩序差,有人乱挤插,自己要按耐一些;工作任务重,同事皆推脱,自己要承担一点。唯有从诸如这些所谓小事上再多下点自律的功夫,多存些自警的念头,才能真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真正“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所以,慎独其实与环境无大关联,何时何处都要勇敢面对别人目光,守住心中底线。
慎独,是个长功夫,也是个常功夫,既要坚持的久,也要坚持的勤,稍有懈怠,便泄了真气,回到原形。这种无时无处不在的自我管理,确实不是易事。佛家、道家修行过程中,为了能够摈除杂念、持定正见,创造了一系列仪式仪轨和戒律清规,不管哪个流派分支,少则十数条,多则上百条,从吃饭、睡觉到早课、打坐,都有详细安排。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总不能为了慎独,个个出家。我想,修行不止一种法门,在家出家从外看是个形式问题,从里看是个心境问题,只要真的想做就一定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晚清名臣曾国藩,30多岁之前他才华也并不出众,常常出现在酒局妓馆,而且性格暴躁、为人傲慢。直到他在北京做官,相继见到了很多名家学者,深受触动,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足,才开始顿悟觉醒,自立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他开始坚持静坐、反思,并将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所悟如实记录日记中,日日反思在为人处世的不足,即使行军打仗、卧病在床,也少有间断。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律,才让他修身养性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真的做到了“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我想,曾国藩每日面对的工作事务定然远远超出我们,他能做到的,我们也不应有所迟疑。
慎独,是方方面面的,不是零敲碎打的,我们可以从小处或某处着手,去锻炼慎独功夫,但切不可挑肥拣瘦、以偏概全。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代表是要顶礼佛法僧,自净身口意(出处已无处查,是否准确亦无法证)。你看,去寺庙烧香拜佛,并非要我们如惯常般到佛前求什么、愿什么,而是表达对佛法僧的敬意,全面反省自己行动、言语、思想上的过失。所以,无论是佛教讲自求多福,基督讲自助者天助,都是要求我们在自我净化中去追求灵魂的蜕变,我们的一切境遇都在点滴自律慎独中发生着悄然而至的变化,只是有太多人信神佛、不信自己罢了。东汉名臣杨震到昌邑出差,县令王密感其知遇之恩,以金赠之,杨拒绝,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却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史上传为美谈的“杨震四知”。同理,若想天地神佛保佑,便该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天地神佛都知道,不必花钱去求。
《中庸》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时刻为自己的一个念头惊醒,处处从自己的一件小事反省,诚意、正心、笃行,人生才会不断涌出新风景、现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