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话一度成为网络流行用语。乍一看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的鸡汤学的味道,其实这是叔本华晚年时写在《人生的智慧》这本哲学书里的醒世箴言。我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会想,幸福是什么,如何去给幸福下定义,是历经风雨后见到彩虹后感到的满足感,还是追名逐利后满手沉甸甸的踏实感,似乎要用一生去回答,当我与《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邂逅,豁然开朗,追其根本,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智慧。
在这本书里,作者叔本华没有用一贯的哲学思辨的方式去分析人生,他像一个亲切的老人,给我们娓娓道来他这一生对幸福的思考。我们在命运轮回中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相貌各异,性格迥异,财富地位,身体健康,个性品质都给我们画下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或许孤步独行,或许万众瞩目,无一例外,我们还是我们,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自己。在这一生中,我们会感到忧虑,也会感到快乐,会为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也会为得到了什么而感到短暂的幸福。
从前一直认为幸福是奢侈品,我缺这缺那,在别人的眼里也不值得谈论,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与目光中,却并没有感到内心中的舒适,活的很拧巴,自己也不快乐,不知道是世界错了还是自己错了。当我陷入深深的忧虑中时,这本书告诉我,幸福的真谛其实是最大程度的规避痛苦。在我看来,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痛苦的,亲人的生离死别,命运的变化无常,身体健康的逐渐减弱,这些痛苦足够让人想尽一切办法去抵抗,有些可以改变,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而在这个抵抗规避痛苦的过程中,我也只感觉到了辛苦,并不觉得幸福。
细读此书时,它一改我往日的看法,让我明白了这一切的本质还是在于人的自身,是因为内心世界的贫乏才造成了外在的贫穷。痛苦的事会以一种不让人察觉的态势影响你的生活,也可能来势汹汹的用无力改变的命运持续打击着我们,即便我们能够承受住外在不可控的痛苦,但是却无法忍受源自于自我内心的不幸。这些自我内心的不幸,有可能是因自卑而内向,无法与人顺利沟通的痛苦,因身材的种种缺陷,因名誉地位低于别人,因对方的优秀,而折射出自己的无能所带来的源自内心的痛苦。在这些差异上,我们变得消极,执念深时还会因为痛苦走向病态,走向极端。那么仔细想一想,难得来人世走一遭,如此在意这些小事,又怎么能渴慕幸福来敲门呢。
我们在抱怨世事不共的时候,忽略了自己身上最好的资源,这个资源就是自我本身。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改变不了事情的走向,但是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一件事的眼光,可以去调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简单来讲就是把看不顺眼的事情看顺眼了,看不过去的行为学会原谅,放不下的人学会释怀,这样做就是规避痛苦的最好方式。
有些人会说,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把对别人的期待值放的太高了,而降低了自己的获取感。叔本华在书中讲到,幸福有两大杀手,痛苦和无聊。为了满足生存需要,我们不得不做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下去,偶尔有闲下来的时候,却找不到人生的重力感了,无聊的日子取代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追求享乐主义,用金钱和各种外在的娱乐打发时间,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投入精力一刻不停的去进行社交,推杯换盏间,你发现了痛苦的是你已经不能够独处了,这种习得性无助,让你去依赖于他人带给你的快乐,而从未想从自身获得的快乐实际上比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快乐要多的多。一旦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承受孤独带来的不幸。如果生命中本该承受的一切,你尽说不能忍受,内心就会感到无尽的痛苦,被欲望吞噬,被无所事事套上枷锁,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本书看完了,我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在脑海中勾勒出我所想象的那种幸福场景,而是平和的宽恕自己,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学会独处,享受独处。这样幸福给你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刺激,而是长久平和下的福祉。明白人生是瞬息万变的,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生绝不仅仅由我们自己决定,希望我们在幸福来临时,都能对自己说:“我值得,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