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陆续分享了孩子生病护理的经历后,有人留言问我:孩子生病全靠扛,你不怕他出事啊?
这个问题真问到我心坎里去了。
是的,我当然怕。但是,之所以选择在家护理,我是做了一番准备的。
一、“家庭医生”
澄儿的家庭医生是两套书,《崔玉涛图解家庭育儿》(全套10册)和《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
前者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图文并茂,基本上将婴幼儿常见病和就医误区撸了一遍。后者内容更为丰富,包括了辅食喂养、日常护理、伤病预防和幼儿早教等几大内容,服务对象为0-5岁婴幼儿。
两套书的内容代表了目前国内外儿医的主流观点。特别是后者,是全美国6万多名儿医参与编撰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所以,像普通的感冒、发烧要不要赶快送医院,对照孩子状况,我自己翻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家庭药箱
每个家庭都需要准备家庭药箱,这主要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的。
家庭药箱不需要太大,但这两类药品要有。
1.医用护理品。包括体温计、碘伏、纱布、口罩、创可贴和量杯等。万一遇到擦伤烫伤之类的,家里也可以先应急处理下。
2.常见病的对症药。比如,退热用的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消化不良和腹泻用的益生菌和口服补液盐;鼻塞用的生理盐水喷雾等。
这样一旦孩子出现什么紧急情况,在不方便就医的情况下,也能及时给娃用药了。
三、护理记录
想想带娃去看病时,医生可能问到的问题:(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孩子状态(吃喝拉撒睡)怎样?
所以,一份详细的孩子生病过程记录显得格外重要。
我一般都围绕娃生病后的吃喝拉撒睡做记录,按时间顺序展开。
特别要注意的是娃的排泄物——大小便的颜色、质地。因为儿童就医常用大小便做化验,这也是医生必问的问题。
说白了,之所以做这样繁琐的记录,其实就是在为随时上医院做准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孩子相关的事儿都特别琐碎,临场发挥不如提前记录。
一旦需要就医,这份记录就是重要的数据和材料,它能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判断的依据。
四、需要注意的点
娃生病要不要看医生是家庭的选择问题,本身无关对错。
但认清这三点非常必要。
1.孩子精神状态。
孩子的状态最能反映他病症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吃喝拉撒睡基本跟平常一样,那就算发热、流涕、咳嗽,也不需要急着送医。
毕竟,医院医患云集,各种疾病很容易交叉感染。
2.有没有突发状况。
比如,娃本来只是一般咳嗽,可突然病症加重,咳出血来了,当然要赶紧送医院。
3.家长心态。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家长对待孩子病症的接纳度。
比如我,娃先是发热,热退后感冒,整个过程大体能够轻松看待,认真陪护,那就等他打怪升级好了。
倘若孩子一生病,家长就心急火燎,吃不下睡不着的,那还是带娃去看医生吧。毕竟,就医能换来心安,也是值得的。
所以,具体怎么做,这真的是很私人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就是,不要走极端。既不要动不动就看病吃药,也不要讳疾忌医。说到底,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