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几次交流沟通,发过几次过,或者说生气了,但事后思考却发现发火其实最终难受的都是自己。所以就思考,追问下发火生气这点事。
现实中,火不会无中生有的,都是有人点燃的,无论是古老的钻木取火还是如今的电子打火,都是有外力存在的,通过外力的促进,从而出现火花。
追问我们个体的生气发火是如何点燃的呢?大量的时候,我们也会类比有外力存在,就是心中那个所谓的“别人故意”,别人故意来气我,故意来惹我。
这里面就存在两个假设:
1.别人故意惹你
2.自己易点燃
"别人故意"惹你的假设分析
首先看“别人故意”这个假设,就是说凡事我们生气的场景,发火的场景,都是身边的那个别人有预谋的,有组织的来“故意”惹你。
再仔细追问下:
别人这样干的动力是什么呢?
别人为什么要来惹你呢?
惹你的好处收益是什么呢?
发现身边的人其实并没有理由来故意惹你。因为惹你并没有好处,不仅得不到好处,反而是获得了你的“大声”呵斥,你的“发泄”唠叨,一惹失大啊,这样的投入划不来啊。
所以,对方没有故意惹你的动机,他们不是诸葛亮,你也不是周瑜,你没有那么重要,人家何必要策划故意气你尔。
即:别人故意”惹自己这个假设并不成立。不存在“别人故意”气你,惹你的动机。
"自己易点燃"的假设分析
再来看看,“自己易点燃”这个假设,从发火的原理角度看,能够发火的原材料一定是易燃的。为啥要钻木取火,因为火是易燃品,为啥电子去击煤气,因为煤气易燃。既然如此,看看我们自己,易发火,说明自己也是“易燃品”。
追问,自己为啥“易燃”,容易发火,追问究竟就是:自控能力太差。
一件事情,自己没说清楚,没说服对方,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自己就开始着急,发火,生气。
真仔细追问下:为何对方没有这样去做呢,其实就是:
自己没有说服对方,所以对方不服。
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去给对方认同的答案,也或者规则并没有之前说清楚对齐呢。
没错,发火的本质上是缺乏换位思考能力造成,活在自己一个人主演的世界中,自导自演,高潮迭起,却缺乏考虑观者的感受。
沟通,合作是一条剧情线的很多点构成的,单点不是剧情,当单点沟通出现问题,不要马上就得出对方的错,而是要追问:
对方为何这样反馈,也许答案在之前的点上,答案在问题的上层,自己对问题的态度有问题,自己对问题的定义有问题,所有的现象反馈都是交互触发的,寻找自己触发的点,优化自己才是问题的根源。
或者说:
发火 =/= 对方认同
发火并不能促进对方认同你的观点。
想开了也就释然了: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矛盾,工作中也没有那么多故意。看全景,看结局,思考沟通,合作的结局不是发火,所以剧情就不要太刺激了。
也许有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你在讲道理,也许有的地方是讲道理的地方你却在讲道德,换位思考,多点包容,也许这就是情商的另一个定义。
没错,发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都是自己惹的祸,不要轻易点燃自己。
发火=自己没有说服对方=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说清楚道理
每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