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Art》第一集:文森特·梵高。这个有着电影叙事风格的纪录片开头是:如果让你下意识说出一位疯狂的天才艺术家,谁是你的答案?
脱口而出的那个名字:文森特·梵高。
当影片结束时再问这个问题,答案不会变,但我们更倾向于把“疯狂”定义为痴迷,即他对手中画笔和心中那个世界的执着。他拿着画笔的样子并不优雅,反而像一个质朴的农民拿着铲子在田间挖土。
从将近三十岁开始画画,梵高的一生始终都在内心酝酿着风暴,并把它们融进色彩铺展在画布上。
“I hope people be touched with my painting even though I am nothing.”
这种质朴的观念很可能识时务他的青年时期或更早。他的父亲是牧师影响着他的性情,当梵高在青年时代传承他父亲的衣钵在各地宣教时,他的内心富于激情,会去帮助任何能帮助的人。然而当教会解雇他时,这种喷涌的情绪找不到出发口,文森特便拿起画笔,在他的心中开始了一场革命。
这场伟大的革命啊!给了世界一个无可替代的艺术天才,或者疯子。
《吃土豆的人们(1885)》可能是梵高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这幅画上所表现出来的所感所想将会“令他成为一名革命艺术家”,他所用的棕黑色,黄灰色,还有纯黑,很容易令我们联想起在田间青泥中没洗过的锄头。还有农民们抓土豆的手,关节粗粝正如画的表面凹凸不平一般,文森特就是用这种态度和笔触,一步步走向他想传递给世人的那个世界。
后来他给兄弟提莫写信,后者帮他在咖啡馆办了画展。而冷漠又骄傲的巴黎人似乎不是很在乎这个从荷兰来的外地人,而他与高更的结识与交流让他从自信上跌落谷底。坐在屏幕前的人们大概此刻无比想从21世纪返回,跟他说:别灰心,文森特。高更和你是不同的艺术家。艺术之于他是一次畅快淋漓的游泳,于你却是生命和信仰。
然而他那么倔强,他坚持要一次次,一笔笔画出生命的轨迹。在绘制最终版本《吃土豆的人》之前,所有人不知道的是他花了一整个冬天练习头部和手部的渲染。这个世界上,可能从来也没有突然而至的天赋吧。文森特的笨拙和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也不曾松懈。
在纪录片的最后十分钟里,梵高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疯癫和头痛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强烈的催化剂,直到他画出《麦田群鸦》——他自杀前的最后一幅画。
铬黄撞击着钴蓝,红色融进了绿色,还有一群纯黑的乌鸦从这片漩涡中心般的麦浪中飞过。在那个瞬间,画布中的一切几乎就是画家本人了。像他自己并且更真实,他把半个生命定格在那一瞬。
这种强烈的感染力被后来的人称为“表现主义”。而成就过后即是毁灭或开悟,梵高最终没能抗争过那群乌鸦。他举起枪对准了腹部。更具戏剧意味的是,在他去世后不到一年或更短的时间里,梵高的时代便到来了。
如今,人们疯狂的把他的画抬到天价,把那些炫目的色彩印刷在各种能见到的地方。“梵高时代”的确来临了,若是在美术馆里见到原作,观众的心灵有片刻触动,那他便也无遗憾。今时今日,谁也不知道他的心灵究竟装着些什么,但他的画喷薄欲出,可能那个伟大的艺术疯子早就化成画里最醒目的一笔颜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