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怎样为自己制定一份长期资产配置方案(长钱体系打造)
在四笔钱中,长期投资的钱最为复杂,做对了可以提升不少收益,处理不好就可能亏很多钱。
下场实操前,首先需要找到好资产,辨识出合适的价格并买入,同时,还需克服市场波动,在长期持有过程中对心态造成的影响,最终才可能获得理想的长期投资收益。从资产配置角度看,必须同时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和债券,并且债券的比例不能低于25%。
同时持有股票和债券的原因:
1、二者不会同涨同跌,同时,配置两类资产,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
2、只有一定比例债券,能帮助我们在大熊市时,心中有底,自己还有弹药,因为最终能否赚钱并不是多出来的仓位决定的,而是你能否坚持下去。
"再平衡"实际上是卖出相对涨得多的资产,买入涨得少的资产,把因为股票和债券涨跌波动造成的股债比例调整至初始状态。"再平衡"不需要对股市进行估值,是投资中唯一免费的午餐。
关于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 50:50比较合适。如果中国能在未来15年实现年化4.7%左右的经济增长(GDP),我们便有可能通过投资A股指数获得7%~8%的年化收益,而债券的收益一定会比过去二十年低不少,原因很简单,如果借钱的利率都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谁还愿意借钱呢?
8%股票、3%债券、1%再平衡三项收益,构成了这个简单投资系统的基础。
按75:25的股债配比,未来15年获得的收益大概是:75%*8%+ 25%* 3%+ 1%= 7.75%
以下为想进一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四种武器:
一、基于估值的低买高卖
大部分时间,市场给出的价格都是正确的,却很难说相对于价值,他是贵还是便宜。但总有少数时候,人们可以一眼看出胖瘦(比如2018年)。低买高卖能提高多少收益,得看市场里的疯子和傻子有多少,他们所犯错误的大小,决定了你能获得多少超额收益(大概3%到5%)。
二、增强性指数
增强性指数都是在保证核心仓位围绕指数所包含的公司的同时,做一些胜率较高的小操作,再用一些交易限制,保证整个资产组合不会脱离指数本身。这些操作有成有败,但低小胜为大胜,在散户较多的A股市场,还有不少空间,大概可以帮助我们提高1%到2%的年化收益。
三、主动型基金
指数代表上市公司中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在这些公司中一定存在增长更快质量更好的公司,优秀的主动型基金经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增长更快的公司,从而提高2%~3%的年化收益。
四、债券型基金
债券基金还可以通过杠杆(140%)放大一部分收益,债券基金大概可以拿到4%的年化收益。
第十四章、如何选选择好资产
好资产定义: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投资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
如果选择的目标长期向上,哪怕中间出现一些波动,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取得正回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人类有高估自己的倾向。据统计,我们只有3%的概率选中爱尔眼科( 2010~2020的10年间上涨40倍),只有20%的概率选中前20+公司,更大的可能性是选到其余80家公司,十年白干,甚至亏损。(此处以创业板指数为例:指最具代表性的一百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通过自己选股的方式来选择好资产,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太难了,我们最好的方式是购买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指购买一篮子公司股票的基金(如沪深300指数基金,中证500指数基金),指数基金能帮助我们选择到好公司。可能有人会说,我有能力挑选出如创业板中爱尔眼科这样的优质公司,但持有这些公司的体验,比想象中的惊险得多。
以特斯拉为例, 2014~2020年,整整六年时间,特斯拉的股价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就在2020年,其股价一年之间涨了七倍多。中国平安的股价也是六年不动,有多少人能坚定地持有下去?即使您坚持住了,大概率也会在这一年七倍的涨幅中提前下车,很难享受到全部收益。
所以即便选中一家伟大的公司,靠购买其股票赚钱的路程仍然非常艰难。在投资刚起步阶段,最好以买指数基金为主,占80%以上比例。随着能力圈不断扩大,你逐渐验证自己是否具备选择股票的能力,再慢慢调整这个比例。
对大多普通投资者而言,好资产就是以持有沪深300和中证500为主(代表中国GDP,即一段时间内国家创造的总财富,二者加总约占A股总市值的70%左右且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他类似消费、医疗、信息等行业指数基金,红利等策略指数基金为辅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目标是更好地覆盖中国经济,保证组合长期向上,同时均衡配置,帮助我们更好的长期持有。
第十五章、怎样买到好价格
长期投资的大部分收益,是在少数时间内贡献的。2005~2020年大约3800个交易日里,长期投资获得的收益,是有涨幅最高的30天贡献的,占比仅0.76%。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尽可能留在市场中不要出局。
原则一、尽可能一直呆在市场中;
原则二、长期看,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盈利的增长,投资时间越长,估值变化贡献的收益占比越低;
股市回报企业盈利+股息收益+估值变化
万德全A 2005-2020年累计年收益率为12.9%,其中净资产增长率17.17%,股息率1.52%,估值变化率0.07%。
原则三、对于每一笔投入来讲,如果持有时间足够长,不必苛求买到最低点,但也不要买的太贵;
从2005年4月8日沪深300发布之日起,三位投资人分别按市场最低价、每年第1个交易日,市场最高价买入,16年后,三人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0.69%、8.84%和5.60%。但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常常无法持有那么长时间,如果时间较短,比如持有五年左右,买入价格对最终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原则四、在长期持有过程中,通过抓住低估值的时机买入,可以进一步提高收益;
所谓好价格,既包括低买,也包括高卖。
数据显示,“低估加倍+高估不买"的低买策略比普通定投策略收益略有提升,但相差较小,低估加倍的好处是,在低价格的时候多投入,能够使总投入成本增加,最终的账户金额(总资产)是大幅增加的。"“低估加倍+高估不买+高估卖出"的低买高卖策略会显著提升收益率,其主要原因还是A股的波动太大,牛市之后往往出现暴跌,浮亏越大,回本难度越大,其难度甚至呈指数级增长。
原则五,如果牛市估值太贵,那么卖出一部分可以大幅提高长期收益率;
基于以上五个原则,打算把这些钱用于长期投资,选定好资产,定期将他们投入市场即可。不必纠结月定投还是周定投,周一买还是周五买,参考股市温度计,在中估值投入,低估值加倍,高估值停止买入,没必要纠结具体的定投日期,也不必后悔昨天定投今天就大跌,长期来看差别并不大。
第十六章 为什么需要一套投资系统?
学习投资之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且有效的反馈,在熊市底部加仓,大概率短期会亏钱,在牛市顶峰买入,也很有可能赚到丰厚的“账面财富”,有趣的是,正确的投资操作,从短期看结果是随机的,而且很可能是失败的,甚至由于运气,很长一段时间内结果可能都不理想。
关于投资系统,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故事说起。
故事1: 2015年大牛市看到周围的人都炒股赚钱,朋友在起初投入10万,赚了2万之后,不断追加投资本金,最后连买房首付的钱也投了进去,市场转熊后,不但没赚到装修房子的钱,连交房子首付的钱都赔了进去。
结论1:没有投资系统,按主观意愿交易,最后亏的一塌糊涂。
故事2:本书作者孟岩2008年低点入市,买入中国平安、格力电器,恒生电子,天士力,伊利股份等,将所有资金平均分配给这些公司,并规定每支股票仓位不高于20%, 后来其它几只股票大涨,只有中国平安始终低位徘徊,当时他觉得市场失灵了,赚钱的机会到了,他违反了自己的投资系统原则,不断卖出其它涨得更好的股票,加仓中国平安,最高甚至加到了60%的仓位。
结论2:建立过投资系统,却在市场诱惑下突破了,虽侥幸获利,但结果无法稳定重复。
故事3:曹名长“中欧恒利益”在2017到2020年的三年封闭期内,由于其“深度价值”的投资风格与那几年市场成长风格不匹配,最终年化收益仅仅3.77%。后来有人总结经验与教训,说不能轻信银行经理的推荐,要慎重选择主动型基金,其实根本原因是钱背后的认知与基金经理的投资系统不匹配的问题。
结论3:曹长名拥有自己的投资系统,也知行合一的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但很多持有其基金的投资人并不理解这些,最终基金经理和基民都很痛苦。
马克.泰尔在《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中指出,投资系统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个人认知的投资哲学
1、巴菲特着眼于企业未来的价值,寻找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并长期持有这些企业,靠企业增长赚钱。他的投资哲学决定了其需找到值得托付的企业家及具有竞争优势企业,而且这些企业还能将这种竞争优势保持很久。
2、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着眼于一家企业当下的价值,他会努力寻找市场价格比其账面价值低得多的企业,买下他们,耐心等待价值回归的机会。
3、索罗斯一生的兴趣在哲学,寻找市场反身性的机会,利用群体性错误赚钱。他的投资哲学决定了他将自己的能力范围设定在那些容易出现反身性效应的市场。
二、能力圈和投资标准
格雷厄姆的投资标准是当前股价低于企业目前的内在价值,巴菲特的标准是当前股价低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优秀企业,索罗斯的投资标准是能在市场先生的反身性变化大大改变投资者对价值的认识之前买到的投资。
三、投资策略
买什么?买多少?何时买?何时卖?
投资哲学上面的一层是个性,包括个人目标、知识、经验、能力及兴趣,作者将这些要素统一为个人认知。
投资哲学是在个人认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你是怎样的人?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决定了你秉持何种投资哲学。每一位优秀的投资者都会根据自己的投资哲学进化出自己的系统,并根据这套系统去交易。当系统失灵或出错时,应该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系统,调整并优化它们。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市场情况,绝不会违反自己的系统原则,去做主观交易。
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自己的投资哲学和自己擅长的投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才能找到优秀且适合的人来帮助自己管理资产;只有这样,当产品的表现暂时落后时才不会沮丧,并且坚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等到产品逻辑兑现的时刻,迎来沉甸甸的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终收获投资收益的同时,收获一段美妙的人际关系以及平静的内心。
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投资哲学,建立或寻找一套有效的投资系统并用它去指导自己的投资,就是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方式。
投资最终比拼的并非智力,而是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情绪的控制。
投资活动并非要在别人的游戏中打败他们,而是要在自己的游戏中控制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