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林奕含
东南网消息,热销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缢身亡,曝光背后原因,与多年前补习班名师诱奸相关。
在此之前,我不了解林奕含,也没看过她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直到看到她自杀的消息占据网络,然后才关注到她,关注到她自杀前八天接受采访的视频。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讲述的是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性侵而最终发疯的故事,故事里的房思琪十三岁,美丽,精致,心中充满柔情。
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精致善良就会善待于你。相反,很多不好的东西可能正是因为这些而被掩盖,被隐藏。
一个如此精致的小孩是不会说出去的,因为这太脏了。
于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阴暗,得以继续阴暗地流淌。故事里有房思琪遭遇的,并不止是房思琪一个人。
"那年,她们十三岁。"
然而,书写房思琪们的林奕含并不想控诉和反抗,她甚至对揭露诱奸者”李国华“们本身兴趣并不大。视频里的她,温和柔弱,表面看,并不像是那种怀有强烈爱憎的人。
“所以这绝对不是一本愤怒的书,一本控诉的书。”
只是,在采访中能如此平静温和地叙述强暴诱奸这一话题的林奕含,八天后就自缢身亡。
“(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
“当你在阅读中遇到痛苦和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认为‘幸好是一本小说’而放下它,我希望你能与思琪感同身受。”
原来,书中的房思琪,真的就是作者林奕含。书中房思琪的遭遇,真的就是林奕含的遭遇,虽然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一个人能将深藏心底的某件事平静地说出来。那么,无论当年那件事曾如何地伤害过TA,到现在都应该已得到缓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想法,所以在池塘之底的文字中,我一直鼓励来信者说出内心的那些难以面对的痛苦与问题。
但看来林奕含并不是如此,看着视频上她的言谈举止,恐怕没人会想到几天后她会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或许,有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我们都只看能到水面的平静,却永远难以触摸到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那么,既然林奕含并不想在小说中表达愤怒和控诉,那么她想表达什么?
其实小说中的补习班老师李国华,并不是通常人们眼中狼师的模样。相反,在林奕含笔下:“李老师最高,深目峨嵋,状如愁胡,既文既博,亦玄亦史”,而且,他会和她们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尔玛佐夫兄弟,会给她们整篇地背《长恨歌》……
情窦初开,对美好东西充满幻想的小女生们,在这样的李国华面前,是没什么抵抗力的。
“思琪她注定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正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柔情,她有欲望,有爱,甚至最终她心中还有性。”在采访中,林奕含这样说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中的房思琪,爱上了诱奸强暴她的狼师李国华,而现实中的林奕含,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实的。”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我们都开始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开始明白为什么人质会爱上劫匪,有研究甚至表明:女性爱上强暴她的人,实际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部落冲突中,作为女性爱上虏掠强暴你的人,会让你有更大概率活下来。
甚至,有的被强奸者在被强奸的时候,不光有身体所承受的伤害,不光有内心里强烈的耻辱,同时,还可能有快感,甚至是高潮。
在这里,推荐“英国的那些事儿”转载的一篇文章:http://wemedia.ifeng.com/14666864/wemedia.shtml
很多时候,那样的反应会给受害者带来强烈的耻辱感。很多受害者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怀疑和屈辱中苦苦挣扎。
更何况,书中的房思琪是如此的美丽精致,如此地充满柔情。我们又如何能够让她爱上那样一个人,又如何让她在内心里接受自己爱上那样的一个人?而且,被李国华那样对待的受害者,远非房思琪一人,那样对待房思琪们的狼师,也远不止李国华一位。
在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英文老师问物理老师:“你还是那个想当歌星的?几年了?太厉害了,维持这么久,这样跟回家找老婆有什么不一样。”
数学老师开口了:“我已经上过三个啦啦队长了,再一个就大满贯了。”
英文老师说:“我就是来者不拒,我不懂你们在坚持什么,你们比她们还矜持。”
……
虽然说小说是虚构的艺术,真实的状况未必恶劣到这个地步,但那已足够摧毁少女们的美好幻想。我想,如果不了解到这些,房思琪们或许还可以自我欺骗:或许这就是爱,他虚伪,他下作,他强暴了我,但他是爱我的。
[图片上传中。。。(3)]
只是这样冷血的现实,连一点点自我安慰的借口,都不能给房思琪,也不能给林奕含。
于是,在强烈的内心冲突下,书中的房思琪疯了,于是,在强烈的内心冲突下,现实中的林奕含虽然能在采访中跟人温和平静地谈论书中的人物,但几天后,最终还是自缢而亡。
所以,这真的不是控诉,甚至都不能算是愤怒。她的小说,乃至她本人,都只是在冷静到冰冷地展现一些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承受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但更让我们不堪承受的,是内心自我的冲突与杀伐。
如果人的自我真的存在,而你所了解的自我在你看来又是肮脏的、堕落的,你能否还愿意接受那样的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整套理论,其实都是建立在“人是有自我意识”这一假设前提下的。
记得看完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后,李小多老师写了一篇影评:《对不起,我只是不能与自己和解》。
其实,与自我和解,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最后,精致柔情的房思琪和林奕含,都没办法接受那样的自我,然后,她们都以某种方式——或者疯或者死——将自己的自我,从这个世界上抹去。
人真的有自我意识吗?慢慢的,我也开始对此而感到怀疑,科学研究的指向,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否定这一点。
在这里,姑且借用网友“科学家种太阳”的一句话结尾:“每个男性,都是潜在的强奸犯。”
所以,请保护好你的家人,特别是孩子。
因为有的人太精致,根本没办法与自我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