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对话达成共识的过程,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对话常常是无效或者说是对立的,甚至经常出现因为自恋而反驳,从而证明“我是对的”、“我比你强”。
生活中,我与儿子的对话就常常是无效沟通,形成带有强迫式的共识。比如针对儿子的阅读习惯养成问题:
我: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学习认字,每天需要阅读30分钟。
儿子:爸爸,我不想自己阅读,我只想听你们给我讲故事。
我:可是光听故事,不读没办法认字的,后面就是需要你自己独立阅读,这样你还是按照规定阅读30分钟,不认识的字,你划出来,我来给你解答,争取每天多认识5个字。然后我再给你阅读。
儿子:…...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从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中了解到有个很重要的法则--拉波波特法则(Rapoport's rule):你想和对方达成共识,那么你的整个对话过程中,同意和反对的比例大概是3:1。
拉波波特法则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复述:在你要反驳对方观点之前,要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复述对方的想法,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对手听了你的复述以后,会在心里说,“谢谢,我刚才要是能像你这么表达就好了”。
第二步--认同:你要把对方观点当中你同意的部分列成一个清单——第一,我同意你什么;第二,我同意你什么;第三……尽可能让这个清单,既要清楚,量又要足够多,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另一个自我。
第三步--拉近:你还要强调“对方的观点如何增进了我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你从对方的观点里学到了什么东西。做到这一点,不是礼貌就可以达成的,你必须要对对方的观点有深切认识,必须要在听完对方观点以后,实质性修正你的某些看法,让对方实实在在感受到你从他的观点当中学到了什么。
第四步--引导:开始阐述你对对方不同意的地方,让对方感觉“你就是他”,是一个正在处于反省状态的他——你的这种行为不知不觉把对方带入到一种反省,或者一种“自我对话”的状态。你所不同意的观点,在你们相同的众多观点映衬下,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对方就会进入到一种自我修正的状态,这时就很容易达成共识了。
按照拉波波特法则,再来复盘一下我与儿子就阅读问题的对话:
我:儿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学习认字,你觉得怎么样做能达成这个目标?
儿子:我不知道。
我:那爸爸提个建议,我们一起每天阅读30分钟,每天学习认识不同的字,怎么样?
儿子:爸爸,我不想自己进行阅读,我只想听你们给我讲故事。
我:哦,你只想要爸爸妈妈给你讲故事,不想自己阅读,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独立阅读还是太难了,是吗?--复述
儿子:是的,都是字的书,我看不懂,很无聊。
我:嗯,确实是这样,爸爸读英语书籍,当里面单词爸爸看不懂时,也是要靠猜,确实也很无趣(认同、拉近)。你看这样,我们降低点难度,先不看全部都是字的书,找字少图画多的书,开始看,这样有图画的话,看起来就感觉好点了,等认识的字慢慢变多的时候,再增加难度,这样可以吗?另外,爸爸,会陪你一起阅读,阅读完,也会给你讲故事,你看这样可不可以?(引导)
通过上述拉波波特法则的使用,能让儿子感觉到爸爸是理解他的问题,同时在帮助他想办法来缓解他的焦虑,而不是通过生硬的“需要…”、“必须”等命令式语气,让其感受到压迫和强制。运用拉波拉特法则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个真正的共识,让沟通的双方都能够在各自的认知上形成新的认知,觉得双方一起这样做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