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堪称经典的著作被很多人所推荐,一直以来没有积累总结出自己的读书办法,浑浑噩噩的读,比较零散没有成体系的去思考,每次读完了之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就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随着时间的消失可能慢慢就遗忘尽了,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作为一个新的起始点,纠正优化自己的读书习惯,从此走上康庄大道。BUT,是的此处有"BUT",从买这本书起大概已经好几年了,一直再前三章徘徊再徘徊,确实有些内容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再加上翻译的关系,读起来很啰嗦,讲了一大段核心要点可能就一句话,看起来就比较吃力。所以买书当时的雄心壮志也被灭了一半。这次借着读书会的机会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一遍,毕竟这种看不进去的书太多了,可能总还是需要读那么几本,才能有质的突破。
按照自己给自己定的读书小目标,需要在书里面总结三条对自己读书有用的方法,我总结了对自己最有用的三条:
一、检视阅读法快速高效了解本书内容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的阅读习惯就是从第一页开始读,介绍和序言有的时候会先读,更多的时候不读,尤其是小说有故事情结的书,往往迫不及待的翻开,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其实是不对的,诗人余秀华说:“我读书不多,但读得认真,学子它的语言,学习它的结构,只关心电视情节,那看电视剧好了。”沉浸在情节里面是一种消遣,如果真的想从书中有所成长必须带着目的、带着思考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开始。
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棒球的投手和接球的人的关系,只有实力相当,才能接着作者抛出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才能分辨作者是不是一个好的投手 。阅读需要思辨,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自己负责、对作者负责。如果第一条说的是方法,这一条则是提醒自己,不被权威所迷惑,学会分析书的好坏。
三、主题阅读就是要建立自己针对某一主题的架构,然后从各种相关书籍中找论据
如果说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再教怎么读书,那主题阅读其实已经打破阅读狭义的概念,将自己的思考打破重建的过程,有点像我们写论文的过程,确定选题需要提出假设跟问题,带着问题收集资料,论证观点,最终把问题说明白,大概就是这么个重建的过程。这么看书的人,我立刻想起了李敖,在他的回忆录中,介绍了他的读书方法,其实就是本书所提分析阅读,更加细致的实施方式,下面找到原文内容,供大家参考:
“我李敖看的书很少会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书给分尸掉了,就是切开了。这一页我需要,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类别分开来。那背面有用怎么办呢?把它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把两本书都切开以后整理出来,把要看的部分分类留存。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分尸掉了。这就是我的看书方法。
那分类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得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我李敖就分得更细了,天主教还可以分,神父算一类。神父还可以细分,神父同性恋就是一类,神父还俗又是一类。修女同性恋是一类,修女还俗这又是一类。
任何书里有关的内容都进入我的资料里来。进入干什么呢?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系,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再把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这本书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块,五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及这些标题好了。标题是按照我的习惯来分的。基本上都翻译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来,偶尔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领告诉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闻强记,记忆力那么好。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今天我问大家特别亮一手,把如何看书的招告诉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看完了,干干净净的新的算看过。那个不算看过,因为当时是看过,可是浪费了。你不能够有系统地扣住这些资料,跟资料挂钩。可是照我这个方法,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都把它的精华抓出来,扣在一起。这就是我的这种土法炼钢的治学方法。”
写在最后,《如何阅读一本书》算是告一段落,但是等哪天我的知识储备够了,了解时代背景,能够理解作者举的例子、应用书中的方法,就像李敖一样,形成自己的方法,那么这本书我算是真的读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