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吃食里最喜欢的就应该数饺子了,也许它没有汤圆那么甜香,也没有粽子那么多寓意,但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包罗万象、百吃不厌才是真爱。
01
一提起饺子,就忍不住吞口水。
一盘白花花透亮亮的饺子,一碟醋拌蒜,两三点辣椒油。
放在桌上自成一景,让人垂涎欲滴。
对饺子最初的记忆源于外婆。
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在外婆家吃了晚饭再赶回家去看春晚,外婆都会把冻好的饺子打包好让我们带回家煮。
从小到大,只偏好“韭菜猪肉”、“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一旦有一年没有,就会气呼呼的哭闹,而妈妈喜欢吃“荠菜猪肉”,舅舅们喜欢吃“白菜猪肉”,所以每年过年包饺子也是备年货时的重中之重。
印象最深的是,我和表妹缠着外公找两棵大树给我们栓吊床,然后懒洋洋一起躺着睡一个下午,醒了再疯会儿就可以吃饺子。而屋内,一张木桌子上,三个不锈钢的大盆里放着不同的饺子馅,外婆在一边和面,擀饺子皮,妈妈舅妈都会围着包饺子,唠着嗑,讲着去年赵本山春晚上的梗子,不一会,盖帘上整整齐齐码着一排排的饺子。
真怀念那时候的纯真,还有一家人的温馨。
可中考那年外婆去世了,再也吃不到外婆牌饺子和腊肠了。
外婆包的饺子都是“大肚子”,馅儿很足。
02
外婆是中考前几个月离开的,每天写不完的卷子让懵懂的我还读不懂离开是什么意思。
直到在实习护士那一年的工作中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生命诚可贵,活着真好”。
大概是火化前看到外婆面无表情的脸异于平日只会笑眯眯的对我,推入火箱前母亲撕心裂肺喊的那声“妈”,让我一下惊醒:外婆不会再回来了,再也没有人等我中午放学回来吃饭了。可能想着即使以后再怎么闹着要吃什么,也不会有外婆不会嫌麻烦也给我做了,我哇的就大哭起来,也没顾不上安慰母亲。
现在想想小时候真是不伶俐,情感反应迟钝也不会察言观色。
外婆走后的新年,外公去会备一些年货,但是包饺子却没有往年的热闹,饺子皮也是从外面压面店买回来的,年夜饭一大家子吃起来也总觉得不对劲,大概我所怀念的年夜饭与春晚记忆便从那一年失去了颜色。
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爱吃的饺子变成了母亲牌。
我想喜欢吃外婆包的饺子不仅仅是我,还有母亲。
母亲幼时应该也经常撒娇吧,但是慢慢地她只是我坚强的母亲了。
后来我毕业步入职场了,固执的我放弃了安稳的护士工作,偏要出来一闯高下。
一年回家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可每次回家都要吃饺子,母亲每次都会“抱怨”几句:“现在哪里是韭菜的季节?”
可我还是可以看见她逛完菜市场,拎回来一袋袋猪肉和饺子,我心里不免偷着乐。
作为一个地道的吃货呢,我却一直不会做饭,每次我尝试着去把脑袋里美好的构想付诸现实的时候,那厨房一定是被我毁了,光一个包饺子,一直被母亲嘲笑,“瞧你那包的反饺子,一煮就开了”,一恼就坐着看着母亲包饺子,可真没不服气,母亲包的饺子整整齐齐可漂亮,似一个个秀外慧中的可人儿。
这几年,可能我不在身边叨扰折腾了,母亲就和奶奶一起备年货,等我春节假期结束从老家回杭州工作了,就会从湖北寄到杭州来,让我这个厨艺无能的人可以吃到家里的特产。
你看,母亲牌不仅仅有饺子了,还有腊肠、腊肉。哈哈。
03
大学毕业后,我和我的闺蜜分散到了各个地方,有的在家乡安稳的工作,享受生活;有的跟我一样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找寻适合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去国外读书了,想办法在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适应,生存,生活。
我的一个闺蜜小L,和我一样是极不安分的人,而较之与我有更高的计划与执行力。
一直很钦佩她的勇气与果敢,当初一个人就去了澳洲,现在适应了环境,也能开始享受生活了。
偶尔微信闲聊几句,开心与不开心的事,语音听到英式普通话,笑破功,互相打趣,鼓舞。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小L晒出自己做的美食,隔着太平洋也阻止不了我舔屏的冲动。
去年冬至,看到她朋友圈里晒出了一盘盘饺子,便知她是想家了。
母亲牌水饺是幸福的,我想远在异乡的她,做出一盘盘水饺分享给一群外国人的时候应该也是幸福的。
今年过年的时候,由于工作上的问题,小L没能回国过年,我发了母亲牌水饺给她聊以慰藉,希望将我的温暖传染给她。
可能国外的月亮就是没有家乡的圆,家乡的水饺和其他美食直接碾压国外的面包,沙拉,牛排。
相思从一盘饺子,一张图片开始,从大洋彼岸漂回大陆,变成一个撒娇的电话。
有时候,就想吃上一盘水饺,解解相思,过过瘾。
不论是外婆牌,母亲牌还是闺蜜牌,只是想你,想与你一起包饺子,吃饺子。
无论走多远,多大岁数,身边有谁。
不必红酒西餐,一碗饺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