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生人恰好经历了港台流行歌曲由胜至衰的过程。现在的小孩已无法想象听卡带的时光,那时没有网络,一张卡带要循环听很久,听到真正“卡带”才作了罢。那时,连mp3都未出现,几乎人人一部随声听,“咔嚓”放入带子,音乐响起,思绪飘飞。
说到流行音乐,不得不提那一批歌手,陈奕迅刚红,很多人迷王菲,菲靡靡之音,加上音乐和词,渲染道不尽的心事,而他们背后共同的男人,是林夕。
林夕是个词人,而非纯粹的流行歌曲填词者。他的词善用意象,化用古诗,有种凛冽阴郁的美。后来台湾出了个方文山,我也喜欢,但很多人认为林夕还是胜了一筹,文山总有形大于意的嫌疑。
很多人把林夕看作当代词神,一看他出散文集,便怀着无限崇拜之情拜读,然后大呼失望(具体可见豆瓣评论)。可见,被人抬得太高,一旦跌下神坛,摔得那叫个惨烈。甚至有人说,你还是写你的歌词吧,你以为你是谁谁谁?直接翻脸不认人,可恨又可笑。
可能是我散文读得少,我觉得《原来我非不快乐》这本散文集挺好,诚然都是大俗道理,可天下道理不大都是俗的吗?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我们“听了太多道理,依然好不过这一生”。道理,说来人人都懂,不说,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悟到,即使人人都悟到,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像解数学题,告诉你方法了,你觉得“真他妈简单”,不告诉你方法,你几天几夜都解不出。
让词迷失望的也许是,这本散文集和他的歌词几乎全无关系,而是讨论快乐这个俗套主题。林夕信佛,字里行间蕴藏了一些简单的佛理。文章都短,清新有趣,精巧别致,如食一道道开胃小菜,最适作枕边读物。字里行间可看出他的词人身份,酷爱诗词。比如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这句当作座右铭。
诗词也不多。大都是亲切的家常话,每篇文章立意不大,取生活中小事为引,阐述一些道理。信佛之人,总有四大皆空之感,难免被人指责过于消极,但是消极积极这两个词也带有明显的主观情绪,似乎一说消极就是贬义。可是就像“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有时不那么积极,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除开以上也许会被视作“老年人”的观点,也不乏一些趣事和新鲜思想,譬如他写《老三的哲学》,真笑破肚皮。“做阿二当然也有放不下之处,就是很想有机会当阿一。做阿一,又担心有一天当阿二。想来想去,当老三比较安稳,自由。所以我决定研究老三的哲学。”这篇写得妙趣横生,三言两语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虚伪,这老三理论不仅适用于职场,情场,四海皆准。看来人人都该研究老三哲学了。
“生而为一株紫檀木,对自身的价值,与一个枯瓜壳并没有高下之别,只不过在人类的手中死得更值钱,所以也死得更快,绝种得更快”真是可笑又可悲。他从花纹繁复好看的鱼通常不好养这个事情上联想到做人“我们抢学问也好,抢名牌也好,抢升职也好,抢一间大屋子也好,抢来的,都是那条鱼身上的鲜艳与斑纹,让美丽持续下去,也无端为自己制造了更讲究更复杂的生存条件。” 一想,在理。
他还引用《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来讲对美有了锐利的判断力,丑的地位就确立起来,世间才有了丑的观念,才有了歧视,导致多少人间悲剧,斯恶之极也。他还说“活着为了快乐,但越快乐越恋生,越恋生越怕死。”迷他歌词的读者看到这些,一定觉得毁三观。
金句很多,却不是哗众取宠,是佛理在他心里的投射。喜欢写歌词的林夕,也喜欢这样的林夕,喜欢他歌词构建的幻境,也喜欢他散文中的小聪明,也是大智慧。正如他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极是,对万物的评价亦是,喜或不喜,都是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