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米子
(阅读手记第11期)
壹:一些小心情
日子好坏参半,心情也起起落落,面对抉择时举棋不定也是常有的事情。辗转于各种面试场,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不OK。可日子不能总是用力过了头,那样心会磨损的。
会提醒自己慢一些,在教五的草坪上,寻了绿荫处坐下来,安静的听一首歌,最近被一位学姐安利了交响乐,自然是听不出其中味道的,可唯一的收获是,我享受这种安静的时光,用音乐驱走烦闷,静下来与自己相处,有些妥协,会慢慢释然。既然日子免不了失意挫折,平和一些至少对身体有益。
最近还拾起了疫情期间停滞的跑步计划。从图书馆掐着点出来,换上简易的运动装在塑胶跑道上鼓着一股劲往前跑,夜风拂过发梢,脚步用尽全力,感受身体被动作带起来,疲累中有难以言喻的畅快和自由。好在此身我有,还由得我掌控。
而这,或许是每一段煎熬时光里最值得庆幸和骄傲的。饮食有度,生活有常,努力做个健康的自己方可应对不可知的未来。
贰:十月读的一些书
近来翻书过于随意,是某些时候不想做题的逃避,也是无聊时候,打发乏闷的方式。所读书目较为随意,但在读就好。
《我想要的一天》
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带有理想色彩的、小格调的轻松读物,书里却是一个又一个不得已和无可奈何——周而复始的重负和倦怠,隐忍的伪装、掩饰,杂糅在一起,呈现了人间百态。“当秩序抑制了天性中的柔软,试图溢出常规”,想要找到出口,无力感却始终充斥在每一次尝试中,窒息、无力、挣扎,最终不得不承认,生活的种种病痛和困厄,是常态。当这些常态被正视和放大,是无法压制的疼痛感,漫溢在短短的几个故事里。
我们为什么而活,该如何活,作者没有给出答案。
幸而在后记中似乎看到了些许生命微弱的希望和关照:“我关注的不是一时一地具体的困境,而是日常生活的悖论和近乎无解的精神困局,任何时代,任何境遇,当内心丰盈的人停下来反思,就会有困惑,就会有怀疑。”
正如作者所说,“如何让生命始终保持流动,梦幻与现实怎么勾兑配比,逃逸和浑化孰对孰错,此案与彼岸能否自如泅渡,小说没有给出光明圆满的答案。”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被赋予结局,像一个不需要答案的发问,静自从故事中遁去。可读者知道,他们依旧在无数的角落奋力挣扎着……
蔡东在后记里说:“我是生活的信徒,从没停止过向生活赋魅。收集貌美的杯盘,在清晨的午后的某些时刻,哪怕有些做作,哪怕心知肚明这不是常态。茶几下软布覆盖的茶具,抽屉里闲置的烤盘,阳台角落蒙尘的方盆,是喝茶、烘培和种菜的残留,也是我努力生活的痕迹。“看到这里,我似乎可以理解这无解的揭露和发问之后,作者的答案。日子不是从日历上划走的,它的答案本来就在每一天的“度过”里。
我想要的一天——若从悲观者的角度来看,那还真是无解的期待。幸好文学凌驾于生活之上,为的是赋予内心丰盈之人省思而非沉沦。
这些略带悲苦的文字,或许会让我们正视被压抑、隐藏的情绪和状态,在了解这些常态后,希望能依旧勇敢的像生活赋魅。
《自深深处》
闻名已久,终于翻开了这本书。《自深深处》是王尔德于狱中写给同性恋人道格拉斯的长信。一方面回忆往昔与道格拉斯的交往,谴责道格拉斯的任性,另一方面,重新审视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艺术表达了新的见解。
不知道什么感觉,前半部分很大的篇幅像极了爱而不得,所爱非人的带着埋怨和不甘的碎碎念,充斥在文字里的是:我如此深情,却爱上了一个不知好歹的混蛋!字里行间的那股怨气和怨愤,至今力透纸背。因为是信件,许多用语都带着情绪的宣泄,这样的文字却又格外的真挚。曾高踞文坛的霸主,瞬间沦为人人不齿的刑事罪犯、道德败坏者,从顶端跌落到深渊。
怨愤是有的,痴情是真的。因为他是王尔德,即使卑微如此,亦然幻想着自认为的痴情。旁观者恨不得浇他一盆冷水,却也明知,只是徒劳。
和你厮混就是对我艺术的完全毁灭,允许你一直横亘在艺术和我之间,对我自己而言,则是彻底的羞愧和耻辱。
但我最为自责的,是允许你将我带入彻底的道德堕落。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将一条蝰蛇供养在心口,也不可能每晚起身在心灵的花园里播种荆棘。
信件最真实的悲伤是王尔德透过文字的诚实和真情,一字一句回忆这段几乎耗尽自己生命的情感历程,从怨愤到和解到超越。
若只是怨愤与发泄,《自深深处》绝对成不了经典之作。“王尔德之所以是王尔德,不在于他在一己私情中耽溺,而在于他的超越。”
天才的王尔德是至情至性的,诚实地面对苦难的命运和欲求,省思和追问。
看到一篇文章,分析的是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王尔德冷笑之下,我们看到了一颗洞穿人世炎凉的悲悯之心”。所以他写出来的童话,是奋不顾身的夜莺,是没人在乎的小汉斯。童话似乎在王尔德的笔下,发生了质性的反转,褪去希望和温暖的底色,他把美好撕碎,变成了王尔德式的童话。这样的人,在感情面前,超乎一切的卑微和不理智便是可以理解的吧。
想起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话:“艺术是无对象的慈悲。”
《皮囊》
路过还书架看到《皮囊》,书已经揉的有些旧了,一看便是经过不少人的手了,大约三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翻完了全书。
在书的扉页上:每个读者都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
似乎与一本书的缘分,往往也是注定的。有些书无论别人如何推崇或踩踏,在意的也只有其中打动自己部分。
如果你想看这本书,最好不要先去看豆瓣评论。
书中所写的是一些小镇故事,在记忆和文学中润色。或许因为不是同一年代出生的人,难以在字里行间去感同身受那份生存的用力。
在我的记忆中,走出的小镇始终是可爱的。没有过度的惊喜,没有过分的挣扎,只是安静的、一如所有村落,黄昏时候家门口的白炽灯,山风吹过的松树味,春天新翻的土......
我知道,其实自己的内心也如这同这小镇一样: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容易的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幻想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我们,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皮囊》是疼痛的,只可惜那些关于小镇的人和事,过于陌生,无法让我走进。可这不影响,照射出的、我看到的部分。
叁:一些小风景
极致的平凡是至美。最近最喜欢的剧是这部《万物伟大又渺小》。关于兽医和动物,英国乡村的一些风景。
最适合疲劳时食用,是治愈的味道。
夜晚走出图书馆,刚好明月皎皎,暖色灯光静谧的亮着,每一个灯光后都是许多许多学习的同学。这一轮明月将在10点30以后,陪着他们走完回寝的路。
小操场的一角,不知谁留下的瓶子,蓝色地板和木质的凳子,好像不是那么清冷呢。刚好在清晨路过的时候,心情也开始明朗起来。
米子:一个内心柔软但渴望野蛮生长的姑娘!如果过去不够好,那就从今天开始!微信公众号,溪畔姑娘。期待与您一起读书,成长。如果有您觉得尤其值得一读的书,欢迎推荐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