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听了李善友教授的思维模型演讲,尤其是《刻意练习》和第一性原理,我就想看《穷查理宝典》这本书。
或许你会疑惑这有什么关系?
李善友教授是查理·芒格的忠实信徒,他创建的混沌大学思维模型主要就是受查理·芒格的影响。而《穷查理宝典》就主要是由写,关于查理·芒格的小自传、他生活、事业和学习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和媒体界对他的评论。
查理·芒格是世界富豪榜前400名,他是股神巴菲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他是在商界是如此的成功,为人却非常的低调,所以他的事迹很少为人所知。
今天阅读了这本书,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也要向他好好学习,吸取智慧,活出精彩的人生。
从哪里说起呢?
01
榜样的力量
特别喜欢巴菲特一句名言:“告诉我你的偶像是谁,我将告诉你会有什么样的成就。”
今天阅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巴菲特和芒格的偶像都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尤其是芒格做的非常极致。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作家、发明家、美国开国元勋,他的人生中传递出人生的思想,勤奋工作、坚持原则、富有好奇心和勇于追求。
芒格是富兰克林的忠实信徒,他一生注重内在品格的修养,更有耐心、勤奋工作、坚持阅读、勤俭节约、对人友善、坚守原则;他也善于思考,富有远见、研究思维模型、做好准备,明智的把握住机会。
在这本书籍中,他重复提到:
记住重要的事件
【1】耐心
更有有耐心的等待,做好准备,坚持原则,学会把握住机会。如果不是适合的机会,宁愿不出手。
【2】阅读
芒格说:“我认识的各领域聪明的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不,一个也没有。”他的孩子甚至笑他,就是一本多长了两条腿的书。
【3】学会100个思维模型
他推崇人要勤奋工作,但也要学会更聪明的工作,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些思维模型都是跨越物理学、自然科学、哲学、商业、历史学等等,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原理,掌握了就可以更好的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更好的运用创新。
【4】复利
芒格和巴菲特投资学中一直强调,“复利”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武器,可以让钱生钱。这也是富兰克林强调的。
作者分享了关于芒格的一个生活中的故事。他每次外出都是坐经济舱,除非有他爱人和孩子在,他才会乘坐私人飞机。当有人问他缘由时,他如下回答:
原因一:经济舱不浪费,如果妻子在,因为妻子为我们家庭辛苦操劳了一生,要让他好好休息,不让别人打扰他。
原因二:经济舱更安全。
原因三:我不想脱离实际的生活,失去与世界的联系。
芒格每天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总是7:30准时开早餐会,一般都是提前45分钟到,开始阅读报纸。他是一个非常有纪律和原则的人。
无疑,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榜样激励自己。
02
思维模型来源于伟大的人
芒格最喜欢阅读名人传记,不仅了解他们的思想,还深入了解他们生活的场景以及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我想,这是启发他建立思维模型的主要来源。
例如:
模型一:不自欺的精神!
大量的人抱着错误的观念死不放手的生活。
凯恩斯说:“介绍新的观念到是容易,难的是清楚那些旧有的观念。”
模型二:复利
记住,这是一种能够让你所有的铅块变成金石头的东西。
钱是一种繁殖能力非常强的东西。钱会生钱子,钱子又会生更多的钱孙。
——本杰明·富兰克林
模型三:熟练和眼光
我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局限于他工作的领域,那么他不会做的很好。
一个人必须有眼光,他可以从书籍上或者他人身上——或者兼具两者,培养自己的眼光。
——哈维·威而斯通
模型四:独立思考
你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并不在于大家是否赞同你。你是正确的,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巴菲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学历很低,读点名人名句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名人名句都是思想精华的浓缩,也更代表的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模型。
03
人生的忠告
明确你的能力范围
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
——老托马斯·沃森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弄清楚了什么时候在能力圈中心运作,什么时候在向边缘靠近。
——沃伦·巴菲特
幸福和成功
乌龟若能吸收前辈那些关于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洞见,就能跑赢那些追求独创性的兔子或者跑赢那些宁愿跻身忽略前人最优秀工作行列的蠢货兔子。
乌龟若能找到那些特别有效的办法应用先人的最伟大工作,或者能避免犯下常见的错误,成功就很容易发生。
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
我们从来不试图成为最聪明的人,而持续地学会避免成为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就会获得非常大的优势。
总结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查理·芒格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既有内在品格的修养,也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维。
这与让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句话:“道为骨,佛为心,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度生活。”
由衷的佩服芒格的终身学习成长精神,他的内在品格——耐心、勤奋、节俭、仁爱,和思维策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更富有远见、懂得更明智的把握机会。
以后多多阅读,多多思考,多多在行动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