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呃……其实就算不根据,反观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能发现,榜样的力量其实还是很大的。
从小到大,通过在电视上的不断宣传,我们知道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在书上,尤其是思想品德书上,有各种什么彩票店员帮人买彩票中奖没有隐瞒啦等等例子,也许有的人看了嗤之以鼻,也许有人为之感动落泪,但看完了真的只是完了吗?
不管态度如何,就算当时没有那种我以后也要这么干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感动或者呵呵,其实都是对我们有影响的!当有一天碰到相类似的事,你可能就会“不知怎么的”就选择这样干,认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甚至有时候不经过深度的思考就决定了。
观察学习理论,用起来有利也有弊。用好了,可以在小孩不明事理的时候就加以规范他们的行为,用不好,就是坏人用来控制人行为的工具。
甚至就算用在利的方面,比如上面提到的宣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种事,也是有利有弊的,利自然不用说,当然是可能会让人效仿,弊的话在我看来这样会增加一个人们做这种好事的条件,就是“荣誉”。人们看到有人做了这种事,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或者至少受到周围人们的赞扬,这样可能会改变人的初衷,由原来的“这些人好可怜(可能用词不当,因为需要人帮助的情况很多)”等想法变为“这样做会有很多人称赞我”,虽然结果都是一样的(当然他们也许只是要这个结果),但初衷却大不一样(当然我在这里谈初衷也许会有人嗤之以鼻)。
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在心理学上,简单来讲叫“强化”和“消退”。如果你做的这个好事被人看到并受到称赞,下次碰到类似的事你有很大的可能还会这样干,然而如果你做的事没被人看到或看到却没收到想象中的称赞,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怎么做就难说了。甚至可能还会有人为了得到称赞而故意在人前做好事,这样就更称不上好事而只能说是作秀了。
这就是将做好事的原因归为“荣誉”而不是“初衷”带来的坏处。如果你是因为对方可怜而这么做,那么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你还是这么做的可能性是远远大于因为“称赞”而这么做的。
上位者用观察学习理论的时候还是得酌情考虑,因为不管用不用,或怎么用,都会有声音说“可是这样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