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清清
01
“奶奶,你好讨厌。”除夕晚,我们和大家族的其他成员吃过团圆饭后,驱车回自己的小家。“你和他们一起笑话我。”咪咪一边说,一边生气地摇着奶奶的胳膊。
咪咪是我7岁的女儿。奶奶从小照顾她长大,她和奶奶的感情很好。
“我没有笑话你啊。他们说话,我都没有参与其中。”奶奶赶紧澄清。类似的事件过往也出现过。咪咪哭述说,当她和别人闹矛盾时,奶奶没有站到她这边,奶奶不爱她。
正值除夕,贺年的信息特别多。我正集中精神收发贺年信息,因此没有太理会咪咪和奶奶之间的对话。
“你有,你有。刚才你就站在那里,和他们一起笑话我。”看来咪咪很是介怀刚才的事件。奶奶的这番解释没起到太大作用。 “奶奶,你真的很讨厌。”咪咪继续闹,情绪有点激动。
咪咪爸爸正在开车,看场面有点不对劲,赶紧叫我:“看来你要处理一下你女儿的情绪了。”
02
“咪咪,发生了什么事啊?能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吗?”救场第一步,我得先了解事情的真相。
“他们笑话我,奶奶也笑话我。”
“他们是谁?”
“叔叔。”
“叔叔怎么笑话你?”
“叔叔说我很凶。”
“哦,那叔叔是很严肃地说呢?还是笑着说的呢?”
“笑着说的。”
“哦,笑着说的,那你觉得他是认真的呢?还是开玩笑的呢?”
“他是认真的。”
“哦,叔叔是笑着很认真地说你很凶,是吗?”我重复她的话,好让她也能再次思考自己说过的话。
这是聆听时很重要的一门技术,通过简单重复述说者的话,让他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也帮助我们再次准确理解述说者的意思。
“是的,他就是笑话我。”很明显叔叔是逗她玩的。但既然咪咪如此说,那就顺着她的话继续谈下去。
“哦。妈妈知道了。那你觉得叔叔说的话是真的吗?你是不是真的很凶?”
“我一点也不凶。”咪咪想了一会,果断地说。
“哦。你觉得你不凶,叔叔说你凶。看来你的想法和叔叔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对不?那你觉得你们谁说的话是真的?” 咪咪逐渐长大,困扰她的问题也愈发有深度了。但没想到,今晚的这个情绪,居然带出来一个很深刻的心理学问题--价值评价过程。
03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假设,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
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1]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自身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TA不断与周围的人或事发生互动,同时有能力从这种互动中根据自身机体产生的满足感来平衡自己,从而形成评价经验,在后续的生活中采用这种评价经验对相关联的事件采取趋近或回避的态度。[1]
比如,孩子觉得冷时,妈妈给加他加一件衣服,他感觉喜欢、满足。下次遇到相关联的事情就会趋近它。然而当他觉得不冷时,妈妈给他加一件衣服,他就会感觉讨厌、不满足,下次遇到相关联的事情就会回避它。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经验较少被歪曲。有机体的评价过程结合了个体的经验和自我实现,促使人不断迈向自我实现。
价值的条件化过程则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需要获得关怀和尊重,这种关怀和尊重主要来源于他人的积极评价。当个体的行为得到别人的好评或被赞赏时,这种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自尊。
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别人。比如,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价值体系来判断能否给予孩子关怀和尊重,也就是说这种尊重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价值条件。[1]
比如,小男孩喜欢跳到有水坑的地方踩水,他觉得很好玩。但是,父母却担心他会把衣服弄脏,担心他会生病,所以会说:“不能踩。你这样我很生气,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这时,小男孩就会体会到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因为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在以后的行为中,他把父母的这种不满当成一种价值条件,为了讨父母的喜欢而不再做同样的事情。小男孩将父母的价值体系当成自己的自我概念,他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钱铭怡,1994)
当一个人为了迎合别人的评价,而否认了个人的有机体评价过程时,TA就容易欺骗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容易出现个人的内心冲突。
心理咨询中有种咨询技术叫求助者中心疗法,其核心是帮助求助者求掉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形成的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在价值条件作用下,求助者把别人的自我当成了自己的自我。去掉这些面具或角色,求助者就可以恢复回真正的自我,减少内心冲突,达到疗愈。[1]
04
“奶奶,我不想大家觉得我不好,我希望大家都觉得我很好,我希望大家都很关心我,喜欢和我玩。”咪咪突然扑到奶奶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我很欣赏咪咪的情绪感知力和处理方式。她能感知自己的情绪,但是她还小,所以有时不懂为何会产生这些情绪,也不太懂该如何处理。但是她很开放自己,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不开心告诉我们。这样,我们就能根据她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咪咪,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你希望自己做得很好,也希望大家都喜欢你,对吗?但是,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我们的哦,肯定会有人不喜欢我们的哦。”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自我评价。更需要逐渐看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差异,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
“但是,别人不喜欢我们,不代表我们真的不好哦。所以,如果有人对我们评价不好时,我们就要好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就像他评价的那样?如果是,那就要再想想,我要不要改善一下。如果不是,你觉得自己做得没问题,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我们得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一个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会比我们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及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的。对不?所以,我们要以自己的评价为主,以别人的评价为辅,别人的评价用来辅助做一些修正。”
这些话,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可能还是比较晦涩难懂。不过没关系啦,我觉得可以先种下种子,让她慢慢体会,没准什么时候就会生根发芽了。
“我真的好想变回BB,这样大家就会都疼我,关心我,而不会说我的不好。”咪咪依然小声地抽泣。
奶奶抱着她:“咪咪,我们全家人都很爱你,疼你,关心你的呀。有全家人爱你,也挺足够的了,是不?因为就算你变成小BB,别人也不太可能会像我们这样爱你、疼你的。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小宝宝呀,他们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疼他们的小宝宝上的,你说是不是?”
咪咪爸爸也忍不住了:“是呀,我们全家都很爱你,大家会陪伴你长大的。你要知道,人慢慢长大,接触到的东西就会慢慢复杂起来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是事物的全部真相,而是带有我们的主观感受形成的主观世界哦。
所以有时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话,首先,说话的人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全面的,然后他说的话也不一定是真心的。比如叔叔说你凶,可能他看到的东西就不是最真实全面的,然后他也可能是开玩笑说的。”
也许是哭泣帮咪咪发泄了负面情绪,也许是家人爱的话语温暖了她的心,咪咪逐渐止住了哭泣。 这也是咪咪近期处理情绪的惯用方法。当她有情绪时,她就痛快地放声大哭。哭过后,又是晴空万里。
05
孩子逐渐长大,接触到的人和事逐渐复杂。
没准突然哪一天,TA就问出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所以,好好享受这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吧。
反观我自己,这几年也在不断思考,我的思想究竟是不是我的?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是来自我天生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还是来自世俗的观念、长辈的标签给我植下的有条件的价值评价过程?
在咪咪的成长过程中,我希望她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慢慢学会更多地自我评价,能引导自己更好地自我实现,活出自我。也许,要做到这一点,还得有个大前提:
关爱自己、尊重他人、顾及情景。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