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

      西堡村隶属宝安区耿阳镇管辖,虽说与小圩村相聚只有三里路,但是,在待遇上却相差甚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最主要的是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健全。新农村建设项目也是落实的热火朝天。要得富,先通路,村村通公路,基本上已经实现。然而,小圩村因为种种原因直到现在还没有修通公路。村民们戏称:人家是水泥路,咱们是水陆两用,真正的水拌泥路。

      沈冲撑起雨伞,穿上高腰胶鞋,匆匆出门直奔西堡村。路上还在想:母亲叫二姐来要干什么?

      走出村口500多米,四米宽的水泥路走起来就是舒畅,脚下顿时轻快起来。道路两边苹果树.梨树丰硕的果实令人忍俊不禁想去摘几颗咬上几口。田里的玉米杆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是显得青翠,一棵杆上结出一个.两个甚至三个玉米棒子,无不令人感到丰收的喜悦。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民居然在地里种植了大片的风景树,一切都在向新的领域发展。打着伞,漫步在田野间,这是城市里感受不到的景物,恬静自然。可是,这里却没有城市里的喧闹与繁华,每个不甘于现状的农村人都希望在城市里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城里.乡下等级差别还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125国道贯穿省城兆安向西直至凉省省会凉城,绵延几千里,是西部地区交通大动脉,也为西部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国道从整个西堡村穿过,交通的便利,政策的扶持,使得西堡村比小圩村富裕的太多太多。

      不知不觉沈冲已经来到西堡村,二姐家就在公路边上。门前的门墩上雕刻着两只石狮子,张牙舞爪甚是威武,漆黑的桐木门经过翻新重新油漆黑的发亮。门虚掩着,推开门门轴转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谁呀?”房间里传来一声清脆的询问,不用说那是二姐的声音。

      “二姐,是我!”

      “下这么大雨,你跑来干啥呢?”卧室门开了,穿着拖鞋的二姐有些欣喜的问着。

      沈冲跟着二姐走进卧室,二姐又重新坐上了床,随手又拿起了快要完工的毛衣编织起来。

      “姐,咱妈叫你回家一趟。”

      “没啥事么?”二姐说话的神情有些急促。

      “没有啥事,看你急的!姐夫没在家?”

      “别提他,以后不要叫他姐夫,一个大男人不谋事业,整天在村里和一帮狐朋狗友喝酒.赌博。输了钱,就回来闹,要钱,刚才又从他爸那骗了点钱,没停就跑了。”说着话,二姐从床上下来穿外套。

      “你给姐把床上的毛衣和毛线装进塑料袋,我去上个厕所咱就走!”

      沈冲装好毛衣顺便关好门,二姐又急匆匆进门,翻箱倒柜不知取什么东西。

      “走。”

      “不给叔说一声?”

        “不用,说了也听不见!”

      这时候,雨渐渐小了,姐弟二人路上说说笑笑回到小圩村。

      走到村口,泥泞不堪的小路差点把二姐滑倒,沈冲眼疾手快幸好扶住了二姐。

      “咱村这路也不知道啥时候修,周围路都修完了,真成了三不管地方!”

      “听说可能明年开春后修!”

      姐弟俩正说着话,忽然从路边果园里走出一个人,吓了二人一跳。

      “呦,靜书回来了,渭阳人就是不一样,看这一身衣服多时髦!”来人右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左手捏着一把韭菜,穿着雨衣,湿漉漉的头发遮住了了大半个脸庞,只能看见一双眼睛。

    “呦,八姨,下雨呢你还跑到地里来,看把身上弄得泥成啥了?再说我可是咱地地道道的小圩村女子,啥渭阳人,你这是嚷(嘲笑)侄女呢!”

    “姨不是嚷你,姨是说渭阳市还是比咱兴隆县强多了,你有福气,我以后嫁我家小静也嫁到你们那边去,你以后可要多给你妹子操个心!”

    “姨,咱家小静聪明伶俐,人又长得好,以后说不定能嫁到省城,想要娶小静的人说不定排队都能排到西堡村,你还能为这发愁?”

    “看你这话说的八姨都上天了!呵呵……”

    三人说说笑笑回到村里,街道上几乎没有啥人,除了在家睡觉的,妇女们都聚在屋檐下三三两两说着笑话,拉着鞋底子.织毛衣等等。男人们在开间打麻将.下象棋.玩扑克,蹲在门口咂洋炮(互相调侃)。姐弟二人在街道上不时的和村里人打招呼。

    “你看,人家靜书穿衣服多好看……”

    “哎!渭阳人就是不一样!”

    耳边不时的传来人们各种的感叹,小圩村太小了,短短几步就回到家门里。

    “哎!他爸,你看英梅家的老二穿的多洋火(漂亮)”

    “去去去,就你这黄脸婆就是穿个凤袍也是个猪像;再说了,现在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多了,听说英梅家的老二过得并不舒坦,说不定以后……”

      东隔壁家的沈永收蹲在门墩旁,抽着闷烟,眼里的白眼仁几乎挤出了眼眶,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姐弟二人回到家,母亲坐在炕上,好像有些心不在焉。

      素来了解母亲的姐弟二人知道母亲有心事。很少看到母亲这样子。靜书平日虽然很少动脑子,也能看明白,母亲绝对有事,心里又是一紧。

      “冲冲,你去楼上吧,我和你姐有些话要说!”

      “嗯!”

      “靜书,冲冲现在要上西京能源学校,学费可能得几千块钱,家里暂时没有那么多,你先给垫些,以后还你。”

      “妈,我也没钱,要不把我存在信贷员那的三千元取出来?”

      “胡说,要不去一趟你大姐哪里?”

      “明天都24号了,大姐还不知道在不在,时间也来不及;再说了,自从大姐出嫁,给家里不知都贴了多少钱了,轮也轮到我了!”

    “算了,我出去借点!”

      “妈,几千块钱呢,你上哪借呢?就当冲冲借我的,将来工作了还给我不就行了!”

      英梅心里有些难过,那是女儿订婚时的礼金,从来都没有用过,现在都要拿出来用。

    此时,站在二楼偷听的沈冲忍不住想要跑下去,告诉她们:这个学不上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99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212评论 3 3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535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97评论 1 28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3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83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91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2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10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63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40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83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8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4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6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