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野圭吾之前,我接触并且喜欢的日本推理小说家是夏树静子,学校图书馆里竟然有她的全集,尽管出版年代久远,而且借阅者寡,但却成为我阅读日本推理小说的源头。在这之前,接触过的也就是金田一和柯南了。
后来偶然读到《嫌疑人X的献身》,说实话前面85%的情节我都几乎是打着瞌睡在看,直到最后15%的部分,像被一个惊雷炸在头顶,彻底震撼了。
于是这本书成为了我一本接一本看下去的原始动力。
我是个一条道儿走到黑的人,当年看那些喜欢的作者也都是一股脑儿把人家的所有文字都翻出来看,包括博客、微博,从第一条到最后一条,看东野圭吾也是这样,尽管有时候不乏浮光掠影,但多数都看得津津有味。今日且凭借零散的印象,说说近期看过的东野作品:
1.《解忧杂货铺》
探讨了关于选择、命运、互助、自我认同的话题。书里的每个人都正在或者曾经面对人生的抉择,抱着探问的态度向陌生人求助,那些看似擦肩而过毫无关联的人,最终因这样那样的机缘成为了彼此的支撑,或者影响了别人一生。有人说,每个人都是由别人构成的,这本书就证明了这个观点,但尽管由别人构成,你也还是你自己,命运的线我在自己手里,你在不同选项面前的犹豫不决,不是你不知道答案,而是需要一个声音来肯定你的答案。浪矢老爷爷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他不帮你抉择,而是帮助你认同自己。
2.《恶意》
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冷的故事,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没有理由的作恶,毫无负担、没有恐惧、信手拈来,没有良心的约束,只有毁灭的欲望。好在这个恶人遇到了神一样的侦探,才使得一个完美无缺的谎言与陷阱,因其过于无懈可击而有悖人性,让侦探从逻辑的链条上一环一环摸索着打探,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纯粹的恶意无从抵挡”,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对一切不熟悉的事物保持距离和怀疑。
3.《新参者》
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小说开头有个人死了。因为内容太家长里短,都是琐事,遇到的都是普通的小人物,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平淡的世俗生活。看到后面反倒不觉得凶手是谁比较重要。因为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关于爱与宽容,关于生活的无奈和困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封闭的世界,因为“新参者”的死亡而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学习接纳和体谅。
4.《放学后》
比较精致的推理,有密室杀人,有意想不到的作案动机。很难想象一群高中生能有这么精巧的布局和手法。
5.《秘密》
这书有人说好,有人觉得变态,但最让人震惊的是结局。
6.《红手指》
出人意料一直是东野的风格,但《红手指》却不是以反转的情节取胜,写惯了聪明人的东野在拿捏一个“干坏事的笨蛋”的时候照样得心应手,这么一个粗糙到没有道理的案子中,一个笨蛋为了掩护儿子不惜出卖母亲,可最终还是倒在了良心的审判面前。这是一个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的故事,但它推理的是人性。
7.《时生》
东野圭吾的小说画面感比较强,比如这本《时生》,我觉得完全可以影视化:十七岁的儿子穿越时空来看望三十年前的父亲——一个无所事事、懵懂无聊、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冲动不知所往的颓废男青年,并和他成为好朋友,应该是个有趣的题材。
8.《宿命》、《分身》
是同一类型的两篇小说,不过《分身》里的双主角线索让事件过程更扑朔迷离一些。
9.《黎明之街》
最好的不是故事主线,而是结局的那一笔,男主角在事件结束后回到家里,无意识地看到妻子的秘密的那一刹那。可以说对故事本体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也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10.《白夜行》
东野的名篇,被改编影视作品最多次的小说,日、韩两版的电影我都看了,制作精良,女主都美得让人惊艳。关于白夜行,评论太多,几乎从各个角度和切入点都有人讨论过,还有人把日韩两版的电影、电视剧做过细致的比较。本身我是个在自己读完之前基本不看别人评论的人,但是这本例外,所以不可避免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无法完全进入情绪的感觉。
11.《圣女的救赎》
东野圭吾在写人性的恶的时候算是不遗余力了,而且每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震惊,我只能说这本里的恶意还不够纯粹,但是那个杀人的局设得是真精巧。
12.《最后的致意》
最后读的是作者的自传。我总觉得写推理的脑筋必须高速运转,时刻想人之不能想、不敢想、想不到,谁知道在东野的自传《最后的致意》看到的是一个耍宝的、幽默的、开心撒泼打滚到可爱得萌叔,这比他任何一本小说都让人觉得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