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经常有家长会遇到这种情况:越表扬孩子,孩子反而越不自信。而且会出现所谓的“表扬依赖”。
在我们幼儿园,曾经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比如他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老师说:“嗯,好,那就去吧。”
不行,不去,孩子眼巴巴地看着老师,老师说:“怎么啦?”
“你还没有说我真棒!”
“好吧,你真棒!”
走到厕所,又看着老师:“我都能自己脱裤子了,你还没说我真能干!”
尤其是妈妈在的时候,他滑滑梯:妈妈,你看!
妈妈赶紧表扬:“哇,宝贝你真棒!滑得好快!”
挖个沙子,“妈妈你看!”
“哇,宝贝真能干,挖了好多沙子啊!”
如果妈妈在打电话没时间表扬呢,这个孩子立马就蔫了,等着妈妈有时间表扬再玩。
有没有觉得这个案例比较极端?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很多。
他们活在外在的评价里,做事情的动力不是发自内在,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的孩子即使表面上很自信,那也是假的,因为只要被批评,只要有挫折,他的自信就会马上转为自卑。
孩子这样,与父母的表扬有很大关系。很多父母是这样表扬孩子的: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考了第一名,太厉害了,等等。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了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因为无法控制,也难以评价,所以他会非常依赖别人给他的表现打分。别人说好,他就认为自己好;别人说不好,他就认为不好。
这样的话,他对自己的能力以及怎么做是没有底的。一旦有挑战,他就会害怕,不知道自己的聪明到底够不够用。所以他容易走极端,没挫折的时候自信过了头,变成了盲目自大。一旦遇到挫折,立马变成自卑,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常,恰当的表扬一般有两个特点:1、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他们产生持续的影响;2、让孩子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价。那到底该如何表扬孩子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呢?
第一,用肯定性我信息来代替表扬。也就是肯定孩子具体的行为,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件事对你的影响。比如,你今天把碗洗得真干净,节省了妈妈不少时间,妈妈好开心啊。
孩子的行为对你有影响的时候不会太多,所以能保证表扬适度。当然有时候,他的行为对你没有影响,可是你还是想要肯定他怎么办呢?只要你是真心实意的,那也是可以的,只要说具体的行为就可以了。比如:看到你这次考试成绩进步了,妈妈好高兴啊。这种就是很清晰具体的表扬。
第二,真心实意、不带任何目的地表扬孩子。有时候我们会在表扬中夹带期待,希望通过表扬强化孩子的行为。的确,表扬是能够强化一个人的行为的,但是这是副产品,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你带有目的地表扬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操控。
比如,我有个学员,有一次她女儿在洗碗,她说:“宝贝,看到你把碗洗得这么干净,妈妈好开心啊。”她女儿马上说:“今天我只是心情好,你不要以为我下次还会洗。”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妈妈的表扬里面,暗含着期待孩子以后还要洗碗,所以孩子会反抗。
还有些时候,不要在表扬的时候夹带批评。有的妈妈会这样表扬孩子:看到你这次考试成绩进步了,妈妈好高兴啊。你看,努力总是有成果的,过去为什么没考好,你现在知道原因了吧!这种就是表面是表扬,其实夹带着指责。孩子刚开始听到很高兴,到后面一盆冷水泼下来,非常扫兴。
第三,肯定过程,而不是结果。孩子做了事情,是很渴望有人回应的。这个回应的过程也是一个归因的过程,父母是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于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呢,还是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呢,这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肯定他:“妈妈看到你为这次考试做了很多准备,而且考试的时候很仔细。你看这些容易错的地方,你都做对了,真为你感到开心。”努力、仔细,这些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因素。孩子下次没考好也不会一蹶不振,因为只要努力仔细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是说:“哇,你考了第一名,真的太聪明了!”那么就把他的成绩归因于聪明、运气等不可控的因素了。下次考试,他就会有很大压力,想努力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而且前一个表扬,重视的是过程;后一个表扬,重视的是结果。父母如果总是强调结果,强调竞争,孩子就会很看重结果,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事事都要争第一,玩游戏输了就要哭,打羽毛球没接住球也会哭,害怕自己会失败。
第四,给孩子全面的自信心。什么意思呢?孩子总有些方面是强项,有些方面是弱项,你不要他做得好的时候才表扬他。有时候,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才更需要我们看到。比如,孩子语文一直很好,当然可以表扬。他数学不好,但是这次比上次成绩有提高,就需要看见。如果成绩也没有提高,但是有一个容易错的地方,他没有错,这更值得我们去看见。这样,孩子就不会只依赖于某一方面了,他会有多个支撑点。
第五,要持续给予肯定。有时候孩子某方面做得好我们刚开始会很开心,后面慢慢就习以为常了,甚至眼里只看见缺点,看不到优点了。可是,即使是经常做的事情,也要经常肯定。不要光看见新的行为,看不见一直做得好的部分。比如孩子习惯在家里洗碗,你也可以时不时感谢他,而不是偶尔洗一次碗的人反而被肯定,天天累死累活的人却不被看见。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九岁孩子拿刀威胁妈妈的案例,他当时情绪非常激动:“谁敢过来我就对他不客气!”后来我倾听了他,他把刀放下之后,大哭:“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每天在家洗碗、洗衣,那么辛苦,连句感谢都没有?还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还说我自己的衣服我必须自己洗,我觉得活着太没有意思了!”
这个孩子的妈妈我很熟悉,她一直认为,孩子应该做事情,家务是全家人的事情,孩子有义务做家务。这个想法其实是没有错的,可是,谁的辛苦不希望被看见被肯定呢?
还记得我们课程的第一课讲的是什么吗?行为和标签的区别。当时我们就讲了,不能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要看孩子具体的行为。可是当时我们没有讲正面标签,到底能不能贴呢?
有些学员学了行为和标签以后,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不敢贴标签,比如,我曾经有一次工作坊,穿了一件新衣服去上课,我问学员们:“我昨天买的这条裙子好看不?”
结果所有人瞠目结舌,一句话不敢说。
他们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啊,如果说好看不是标签吗?如果说很显身材,很衬皮肤,不也都是标签吗?所以我们就傻眼了。”
呵呵,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标签的,我们说你很努力的复习,这是标签,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个也是标签,正面情绪负面情绪,等等都是标签。可是这样贴标签是不是有利于沟通,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情绪了呢?
P.E.T.不让贴标签,是因为标签会影响沟通,如果贴标签不光不影响沟通,还让沟通变得更快捷,让关系变得更好,那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要活学活用P.E.T.,不是绝对不能贴标签哦.当你觉得这个孩子真心觉得这个孩子很可爱,想说当然没问题。
而表扬孩子也是这样,不是完全不能带标签表扬,有时候真心觉得孩子很有力量,很有界限,不贴标签怎么说得清呢?所以,只要是真诚真心地表扬,有标签也无妨。同时表扬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用肯定性我信息代替表扬;第二,真心实意、不带任何目的地表扬孩子;第三,肯定过程,而不是肯定结果;第四,要给孩子全面的自信心;第五,持续地肯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