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从很早之前就很想看一下这部电影,然后拖拖拉拉很久,一直没能如愿。终日无所事事的我,终于在某一天又重新记起了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在我找这部影片资源的时候,阴差阳错地得动了另一篇电影资源,它的名字叫《夜晚的灵魂》。在我误看了将近一半的时候,我才迷迷糊糊地知道自己看得并不是《廊桥遗梦》。不过,那部影片也不错,讲得老年人的爱情。不过,接下来还是要回归主题的,讲一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电影的开头很平淡,一对兄妹接到母亲的遗嘱,遗嘱中写道:她希望死后可以火化,骨灰要撒在曼迪逊桥下。哥哥看后很不理解,并生气地表示他不同意母亲遗嘱的做法。故事继续推进,妹妹打开了母亲的信,并按照信的指示,打开了母亲的日记本。日记本里记载了母亲尘封的往事,一个她一生都不能忘却的人。
里面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有梦想且浪漫的人,她的勇敢,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出生在意大利的她遇见了她的丈夫,所以跟随他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小镇,在这里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度过了平平淡淡的十几年。电影的一开头就表现出这个母亲对于现有生活的落寞,而这种落寞更多是用一种无言来表现。生活的单调乏味,茶米油盐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已经抹去了她的激情。男主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从华盛顿州驱车前来拍那个有长廊的桥。我想,女主对男主产生悸动的原因,应该是她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直渴望的东西,自由如风,像诗又像歌…..她用了很多美好善良的词来形容她的丈夫以及小镇的人们,然而她还是遗憾,因为在这儿,她失去了她少女时代的梦想,一心一意只为她的孩子和家庭而活…..第二次勇敢表现在她像飞蛾扑火般爱上了这个走遍世界的男人,她犹豫过也煎熬着,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她写下那封“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收工后来。”第三次勇敢表现在她为了家庭和孩子,拒绝了男主人公厮守的请求。最后一次的勇敢表现在她在后将这一切都告诉了她的孩子,并渴求她的孩子完成她的遗嘱,火化遗体,并洒在曼迪逊桥那。
看这部电影,对我的触动很大。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话,无疑对女主的家庭造成极大的伤害。而对于他们的爱情,世人不再认为它们是美好的,而且对之施以鄙夷和唾弃。不管是那时还是现在,婚外情都不能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人们似乎更认定“忠诚”和“从一而终”这样的价值。所以这个结局有所遗憾,但不失为最好的结尾。
里面有一个经典的情节,就是女主拒绝男主一起生活的要求。这个情景特别像张爱玲的《白玫瑰与红玫瑰》里那段关于“蚊子血和白饭粒”的描写,但是又不尽相同。女主说:如果我跟你走了,我会带着对家庭的愧疚,我会自责,我会难过,久而久之,我一定会觉得咱们的爱情是不对的。我不能走,而且,如果我走了,这个家就垮啦,我小女儿十六岁啦,她马上也要恋爱了,我不想给她做坏榜样。一个母亲的伟大在于她爱孩子是天生的,是本能的,她会牺牲自己来维护孩子。当一个女人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意味着生活的起点,也意味着…终点…怎么看都像是牺牲,只不过大多数母亲甘之如饴。
但是无疑,女主人公也是幸运的,她遇见了一生一次的爱,也遇见了爱他一生的人。他的丈夫在俩人耄耋之年,对她说:Franny, I know you had your own dream, I’m sorry I couldn’t give them to you. I love you so very much.
日记的最后写道:I gave my life to my family, I wish to give Robert what is left of me.(我把我的一生献给家庭,所以我希望我可以把我剩下的给罗伯特)这就是她希望火化遗体,撒于廊桥的原因。后来,我特意看了一下电影的英文名,叫《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结合影片内容再看,简直翻译到了精髓啊。最后的最后,以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结尾: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once in a lifetime.(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衷心祝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一生一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