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听不到声音,也不会说话。他们是附近聋哑学校的学生。老话说儿,十八无丑女。年轻的姑娘,有着涉世未深、天真烂漫的姣好容貌,尽管初来乍到,在陌生的环境里略显局促,但会始终保持友好礼貌的微笑,给人好感。
初次相见,如果不与他们交流,你只会感慨,年轻真好。当看到他们与同伴比划着交流的时候,你只会一脸错愕,恐怕还会不由得埋怨上天的不公。
我的左耳有旧疾,经过治疗已经痊愈。病发的时候,左耳因为炎症听力受损。所以,我对于“听不到声音”这件事感同身受。自己与外界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厚厚的障碍,声音听起来异常混沌,难以忍受。
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听不到对方脆生脆语的关切问候,听不到同龄人交谈的讯息,也听不到鸟语虫鸣,不了解音乐如何动人心选,不知道周围的一切物体碰撞、移动、碎裂时发出的震动…
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身份证上的出生年份是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间隔着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因为一个在我看来似乎超出她这个年纪的人所能接受的新兴事物而有了交集。谈及原因和初衷,她说,因为方便。
许多比她还要小十岁甚至二十岁的人,都在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对于这个时代里的新鲜事物保持足够的戒备和警惕,墨守陈旧观念,对于自己和外界难以赋予足够的信任。
有时候,我会陷入对往事的怀念,内心好像已经老去。不由得想象起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尽量保持健康和行动自如的基础之上,希望自己也能够还不失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微信上好友发来道别的消息。她要去往另一个城市。在不同城市迁徙不是简单的事情,涉及到工作和生活里事无巨细的安排。女人在婚姻中往往始终保持付出的心态而自己往往又不以为然。与男人对待感情向来风轻云淡的风格相比较,这是自带母性的善良。
我的母亲在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女人最辛苦,大半生都在为丈夫、家庭、父母和孩子牺牲和付出,没有终点。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我能够以家庭生活为重。
你看,这是传统认知根深蒂固的体现。明明有着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还是寄希望于子女走同样的道路。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这条路最容易也最看得清。对于未知的道路,尽管可能更自由、精彩,毕竟未曾亲身试验,未知中隐藏恐惧。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有人对白岩松不使用微信表示难以理解。白岩松却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算是拐一百个弯也会来到我的面前,所以我不会错过。反倒是可以节省在微信朋友圈里浪费的大量时间专注于做事和读书。
我认同。常年保持简单的生活,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都呈现出略显“自闭”的倾向。尽管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天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总是会有人无需过多交往,就能够在心里生根。
像是一面镜子,从中窥探到隐晦的讯息和秘密,与内心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发自省和思考。在相同的方面产生契合,在不同的方面愈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我将这视为落地生根的缘分。深深浅浅洒落在生命历程中的缘分,像星空里晶莹剔透的点缀,自带光芒,自成一种秩序。
他们的出现使得大部分无关紧要的人和事瞬间黯淡失色,凸显出真正能够使得自己心动的事物何等少而珍贵的事实,可遇而不可求。身体或者精神上有残缺的人们,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依然保持源源不竭的生存动力和应有的体面、尊严。
耄耋之年的人们,在令年轻人都焦虑不已的时代里,面对新生事物,不慌不忙,仔细研究和使用。大道至简。
我们习惯于妄图找到一把钥匙,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包治百病的良方,用于解决眼前所有的烦恼和匮乏,反倒失去当下做一件小事的耐性。其实,那些安全感皆隐藏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可是我们缺乏与世界真诚有效的互动。
知心的朋友不会因为距离而生疏,每每想起心满意足。在这个落寞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人了解你的性格和心事,没有言不由衷的表达,只有真情实意的陪伴,因为她知道你的沉默并非是难过,只是千头万绪无从谈起。
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长者或者前辈,无私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受益匪浅。尽管世间纷繁热闹,但每一个人难免会有茫然的时刻,好比远航的小船,一盏隐隐约约的信号灯是前行路上最好的陪伴。一想到黎明前终有曙光,漆黑的夜色便不那么恐惧,倒添了几分撩人的温柔。
我会时常想起这些人,当一筹莫展时,心绪得以纾解。当被欲望掣肘时,提醒当下的拥有已经足够多。当缺乏感情支撑时,重新变得决绝又坚定。
这是我们的故事,只是生活琐碎中不起眼的相逢。而我又是否是他们故事中的角色,有否又给对方带来或深或浅的印象或者启迪,或许转眼又是陌路,或许从此又出一份惦念,不得而知。
李诞曾在微博上说,“开心点,朋友,人间不值得”。这些缘分的存在至少让我觉得,人间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