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周瑞瑄教授:
《汉字文化品说》例说之十三
惊蛰说雷
惊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二月上旬。今年的惊蛰在阳历3月6日,农历正月三十日。蛰字虫表意,执表声,本义是指虫蛇等动物冬`眠。虫字作偏旁时表示的意义比单独使用时表示的意义要宽泛得多,许多动物都可用虫作偏旁来表示,并不仅限于当今所说的“昆虫”,所以蛰字在这里是泛指动物的冬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谓雷声将冬眠的动物惊醒,春天来了!惊蛰前后,雷声应时而发。惊蛰前的雷声俗谓之旧雷,惊蛰后的雷声俗谓之新雷。故农谚有言:“旧雷交盘,新雷上任。”农村许多地方新雷初响之时放鞭炮,谓之“接新雷”,表现出对雷的敬畏。清朝张维屏有《新雷》诗云:“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雷字由雨和田两字构成。雨随雷而至,或雷因雨而生,所以雷字上头是雨,这好理解。但下面何以作一田字?不好理解。曾听一老师“妙语”解雷字道:春雨沙沙,雷声隆隆,雨水灌满了田野,春耕开始了,所以雷字由雨、田两字构成。”对于这个解释,只觉得好笑。雨水可灌满田野,雷声如何灌?《说文解字》则说雷字从雨,畾表声。这应当是对的。但仔细察看雷的古文字,发现雷字中或作两个“田”,或作四个“田”,如果是畾表声,只要三个“田”就可以了,为何有两个或四个“田”?所以我怀疑《说文》之说的正确性。另有一些专家认为畾是表示雷声的“回转奔驰”。为什么畾表示雷声的“回转奔驰”?道理还是没说清楚。近日翻阅古文字诸书,看到车字的许许多多古文字字形中,凡车轮这一部件都写作“田”,不禁猛然省悟:原来雷字中的“田”是车轮,而不是其他。闪电与雷鸣本同一物,在形为闪电,在声为雷鸣,闪电有形,可用象形之法画出来,雷鸣无形,难以画出,雷字怎么造呢?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由众车奔驰时发出的轰隆声联想到此声与雷鸣相类,即所谓的“雷同”,也即后世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雷霆乍惊,宫车迴也”,所以先民在造雷字时便用有形的车轮代表无形的雷声,写作“田”。考诸雷字的甲骨文,皆作闪电之则画两车轮、或三个车轮、或四个车轮之形――以车轮之多少代表雷声之大小。后来省去闪电,加雨字头,表示雨天多雷。为便于书写,到了楷书就省去多个车轮,只用一个车轮,即一个“田”来代表众多车轮,写作“雷”。我不禁感慨:汉字的创造与成熟,是一个多么艰辛与漫长的过程啊!雷声既是生命勃发的号角,同时也是对生命诞生的警告。为什么这样说呢?且看《礼记·月令》中的一则材料:“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先雷三日,奋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奋,必有凶灾。”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农历二月惊蛰到春分这段时间,昼夜时长渐至平分,新雷鸣动。在新雷鸣动之前,乡里就令人敲响木梆巡行呼喊,告诫众人:新雷即将鸣动了,如果不停止房事,生出来的小孩可能畸形或痴愚顽劣,带来凶灾。这种“新雷禁房事”的生育民俗有科学道理吗?现今还很难说,但我觉得颇有研究价值,不忍心湮没,录之以待“好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