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少年
小时候,我们常常趁父母不在家偷懒不写作业,偷偷看电视。考试成绩不理想却仍贪玩不思进取、犯了错误却一味只想着逃避。
被逮到后一顿斥责,这才知道“不打不成才”的道理。
似乎明知道结局但还是会这样“不思悔改”。
孩子天性就是贪玩的,但是在这个讲究全民都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时代,我们从小就要承受各种压力,成为父母意志的体现。这种氛围之下,即使有些小叛逆,也还是逃脱不了乖乖男(女)的宿命。
懵懵懂懂,不断犯错。
就像是曾经的错题本一样,隔段时间再做一遍还是会错还会被骂,就是这么不长记性,在同一个地方总能跌倒一次又一次...
就这样,高考之后,跨进了大学校园,但这并不是之前想象的如释重负。
大学的情况和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教学成果是以成绩为标准来评判。换言之,一切为了高考。
进入大学,总的来说课程并不多,也不是特别强调成绩,很多观念上的转变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老师往往只负责日常教书,同学则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上的互帮互助。初来乍到,一个人总会胡思乱想,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
那些年老师教会我们的道理
W是我大学时期的一位授课老师。胖子,正常情况下讲课生动高效,但发起脾气来也很可怕。
还记得W老师第一节课的大致内容:
“我的课你可以不来,我也不点名。但既然你来了,就请不要打扰别的同学听课。如果觉得我讲得枯燥乏味,你可以选择在后排位置睡觉。”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整天就知道把心思放在游戏、追剧上。别忘了,咱虽然是学工科的,但没事也要多看看书、看看新闻。我那会儿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去逛天涯、凤凰、网易、南大小百合、中华XXX论坛、美国XXX协会学术期刊网站...”
他还和我们分享了个人的奋斗历程。虽然本科出身并不是很好,但通过自学,先后去了帝都和金陵深造。作为过来人,W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常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带来一些有关考研、就业的资讯,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简单平凡的励志故事,鼓舞了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只是短暂一个学期的学习,但其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程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探索绝不会仅停留在二十多岁。我把未来想去的城市、想要的生活,记录在书本上。不,是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没想到在毕业设计时,我有缘又被分到W老师那一组,他成了我的指导老师。毕业季的少年们任务繁重,都忙着考研、考编、考公、实习、找工作,同学之间聚少离多。当时的我也在“南征北战”,华北华东来回奔波,基本上无暇顾及手头上的这件大事。按教学计划,每周一次的设计检查我缺了好多。等到了四五月份再去加班加点,追赶进度,身心俱疲,几乎每次去都会被W老师批。后来老师也显得有些不耐烦了,甚至渐渐表现出“狠”的一面,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吓坏宝宝们了。
事后才得知,原来老师自己也还在为博士毕业的问题而发愁。
做自己人生剧本的狠角色,狠狠爱自己
如果说很多时候父母给予的爱更多的是溺爱,那么身边“狠角色”的存在,则是为了让你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W老师只是一个缩影,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见一些人,发生一些事,产生一些感悟。父母、老师,曾经都是身边离不开的“狠角色”,伴随着你一天天的长大,身边没有人能够管住你了,可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狠角色”本身并不狠,反而是仁慈的、可爱的,只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可能从侧面体现出了我们所接受教育的核心意义,这些都是成长道路上逃避不掉的。
而自始至终也没有谁真正管住你。
如今你走上工作岗位了,该为自己狠一把了。认清自己,自我约束,适度施压。做自己人生剧本的狠角色,狠狠爱自己。
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
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多么香醇浓厚的鸡汤!
“男人就得对自己狠一点。”
这是中学时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的。在每个历史时期,我回想起这句话的时候都五味杂陈。时至今日,或许我才领悟到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