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成绩出来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学不好专业课?
同样是背诵,我背好几遍还是记不住。去年复习专业课最为头疼,一边纠结着背笔记却进度缓慢,一边焦虑着热点专题的梳理。
同样是做题,我答不到点子上,乱写一通不少费劲但却没人家写得少的得分高。最后出来的成绩宛如当年山东高考第一年使用全国卷后惨不忍睹的文综分。
我心好累。为什么就是学不会?我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在高考结束后我就应该去反思,如果当时找到了问题所在或许在备考专业课期间能少走些弯路。昨日闲来无事逛知乎,看到热榜里有个关于高考的热搜,于是点进去扫了两眼。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帖子,题目忘记了,大概就是讲楼主是个文综大神,介绍她的懒惰学习法。
你没有看错,就是懒惰学习法。看到这我突然想到了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她有句经典名言:我太懒了,所以我才动脑子去想怎样才能偷懒。
这为楼主的经历细读下来感觉跟我这位高中同学很像。你说她学习吧,她玩的时间比你多;但看她这成绩吧,嘿,她还学的比你好。平日里也不见她背书背得多熟,但人家题目打出来就是扣要点。
现在想想这些人也是神。
身为文科生,我承认,有一个好的记忆力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也曾见过一些牛人,记忆力超群,期末考前一晚上背完整本书,第二天上场考试成绩第一名。我就属于文科生中记忆力差的了,不,是极差,刚背完的内容一会儿就忘。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那些记忆力好的人。可是羡慕也没用,谁能给我一个那样的脑子呢?于是记忆面包成为此生梦寐以求的事。
——好脑子没有,那你有思考能力吗?
——对不起,没有。
于是我连成为学酥的资本都没有了。学霸,学酥,学渣,依次向下,我来到了学渣的位置。
没有好的记忆力,又不去思考。这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多半是废了。
不是多半,是完全废了。
我是一个不爱思考的人。一直以来我妈都在吐槽我太懒,现在才明白,我妈吐槽我的懒是我脑子懒。脑子一懒,人就与行尸走兽一般了。
我记得我爹曾经对我说过: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脖子以上。当思考成为习惯,你不想优秀都难。哪像我,自始至终都想争上游、变优秀,自始至终都被人甩掉几条街,离梦想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越来越远。
吃了好多年不思考的大亏。现在我不想再吃这个亏了。即便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傻人有傻福”。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为什么不爱思考?
这需要我扪心自问。回想从前任何一个需要思考但却停止思考的瞬间,我这个问题逐渐变得明了。我从小就是个急性子,做事麻利的是我,毛躁的也是我。追忆过去大多数的日子,我仿佛都在被人在后边赶着般从没给自己留下一分钟停下来思考的时间。哪怕是停下来问自己一个很容易的问题。
但我从来没有。久而久之,不主动思考,被动接受就成了习惯。一步一步将我吞噬,堙没,失去灵魂,成为一个浅尝辄止的表面人。
或许这就是越着急想抓住的东西反而越得不到的道理吧。我最终还是失去了自己。
而不爱思考的习惯也让我无法拥有一个看似普通却又能抵达灵魂的行动——那便是读书。读书这件事,这些年来我一直也变成自己的习惯,可就是做不到。父母说,我缺少一颗沉淀下来的心。“热衷”于各种世俗之事,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说白了,就是浮躁。这也是父母从小让我练书法的原因。好生俗世,无归心境。
记得上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就向我的父母批评我说,我从来没能把一本书坚持读完。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太多书,而小姨是位热爱读书的人,经常给小我两岁半的表妹买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我也就沾沾表妹的光,时不时让小姨拿几本来让我读。由于小姨买的书一直都很前卫,在我们小县城的书店里根本买不到,因此我的读物也变成了班里同学手中没有的新鲜品。当时我家的经济条件跟班里其他同学相比算是比较差的,但从小自尊心强的我不想被别人说笑,于是便隔三差五往学校带不同的书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差。如今想来真是有些可笑,当时有这些心思为何不多读些丰富自己的头脑嘞?肠子都悔青了。
直到现在,二十二岁的我读过的书也是屈指可数。过去大大小小的假期里我也曾强迫自己读完一些数目,但是读完也就罢了,并没有让自己有那种别人读完茅塞顿开的感悟。包括去年这个时候参加了一个专业拓展书目带读班,两个来月的时间读完七本薄厚不同、深刻晦涩的专业书,按部就班地完成机构每天布置的读书任务,听完带读学姐的解释后也并没有收获很多东西,仍云里雾里般。起初参加读书班是想为考研专业课做准备,但从这次的考研成绩来看成效却一般,甚至可以说无丝毫起色。
我真的读书了吗?这是我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
读了,但只是眼睛读了,脑子却没读。没有收获就是没有进行思考最直接的后果。
昨天突然想起来kindle里的一本书艾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当时读书班的一位学姐推荐的书,但我当时因为种种缘故没有读完。今天拿出来读了番,厘请了作者提供的一些读书的方法。
读了十多年的书,我竟然没有学会读书。不会读书,就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就读不懂书。这就是个恶性循环,重复着每个没有灵魂与感悟的日子。纵使身体和年龄变化着,心灵和思想却从未提升过一个高度。
在这里,想分享一下这本书教会我的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果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丝启发,也算没白费我码字的功夫。
一、阅读的层次
1、基础阅读:进行基本、中等、高级的字汇,同时增加所学。
2、检视阅读:
①有系统地粗读、略读。包括目录、索引、出版者介绍等,挑选几个与主题相关的篇章阅读或是随意抽取几段或几页读。
②粗浅地阅读。
③不同的题材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3、分析阅读:
①架构:作者是怎样谈这个主题的
②诠释: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谈什么
③评论:作者谈的怎么样
4、主题阅读:本书的相关章节串读→不同书籍的作者对同一现象或思想的看法→重新厘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思考。
二、读者的自我要求
1、做笔记:
①依次记录作者的主要观点(提炼要点能力)
②列大纲与前后篇章顺序(概括、架构能力)
2、笔记类型:
①结构型(框架)——立足书
②概念型(重点概念)——立足书
③辩证型(就某一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思考)——立足人
三、分析阅读
(一)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架构)
①书籍类别
②用自己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概括全书的内容(提炼)
③列出整体框架(结构笔记)
④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提炼)
2、第二阶段(诠释)
①抓单句,与作者达成共识
②抓主旨,与作者达成共识
③用相关文句架构全书的基本论述
④找出作者的解答
3、第三阶段(评论)
①完全了解全书后再进行评论
②保持理性态度
③寻找个人观点的理论基础后进行评论
(二)评论标准:作者在表达中知识不足、存在错误、观点不合逻辑或是分析理由不完整等。
(三)辅助阅读:生活经验、工具书或百科书、本书导论或摘要等。
四、主题阅读
(一)准备阶段:
①设计阅读书单。根据各书的目录、他人推荐或者书目索引进行分类阅读;
②检视书目。帮助厘清研究主题的概念,或者简化合理程度。
(二)五阶段阅读:
①找相关章节
②与不同作者达成共识
③厘清问题。自我建立主旨并找出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
④界定议题。
⑤分析讨论。
(三)其他:主题阅读期间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
同时《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还讲解了对待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对此内容我就不做赘述。读这本书前,我对读书笔记还停留在儿时的原始阶段:抄下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然后写感悟或者分析(其实也分析不出来什么鬼)。如今,对读书笔记的认知终于一点点拨云见日了。同时也很庆幸,二十二岁收获这些,也不算太迟。
读书需要慢下来,思考需要慢下来,生活同样需要慢下来。急性子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太过急于求成反而一无所获,这是这些年来生活教会我的道理。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思考更重要的事了。或许有了思考这个本事,我就离学霸更进一步?
但愿吧。我想当学霸。
来自一个整天做着成为学霸白日梦的学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