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我们开始讨论“国家”这种宏大概念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宏观经济学之旅正式开始啦。
我们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关注需求和供给,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比方说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指数、失业率,货币的汇率,市场的利率,这些都是汇总的指标。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 斯密Adam Smith,而宏观经济学的鼻祖是凯恩斯Keynes,两位都是英国人。宏观经济学家们试图研究这些汇总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的规律。
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钱”这个东西。
一、货币的起源
话说,太平洋上有一个岛,岛上的居民使用的货币居然是——石头,谁家的石头多谁家就更有钱。由于石头很大不方便搬动,所以,每一家通常都把他们家的石头放在门口。
你只要在这个岛上走一走,看看每一家人门口放的石头,你就能知道哪一家更有钱了。
而这个小岛上被公认为最有钱的一家人,他们门口放的石头却不算大,为什么?因为岛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最大的那块石头在海底。
有一年,他们家在别的岛上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搬运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船沉了,石头掉到海底去了,但是邻居们都看见,都目睹了他们家这块大石头,眼见为实,所以,他们家依然被认为是这个岛上最富裕的家庭。
你说好玩不好玩?还有更好玩的呢。
有一年,殖民者德国人要求岛上的居民修路,居民不听,德国人生气了,就说要没收居民的财富。然后,德国人在每一块石头上标上了德国人的印记,说这块石头我们德国人没收了。岛上的居民一下子就恐慌了,这钱都给德国人收走了,怎么得了?于是,他们赶紧就把路给修好了。
德国人也守信用,路修好了后,他们就把在石头上做的标志都给抹掉了,把石头又还给了岛上的居民,居民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也许,你觉得这个岛上的居民真是太落后太愚昧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现代的文明人的所作所为也是如此。
许多年来,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是根据这个国家金、银等稀有金属的存量来作标准的。即便是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也要以金、银作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1932年,法国人就担心美国人不守承诺,无法以20美元的价格兑换一盎司黄金,也就是,法国人担心美元换不了那么多黄金了,所以,他们开了艘船到美国说:“我们还是不要美元了,我们要把黄金换回来。”
美国人慌了,赶紧对法国人说:你们不用来,黄金归你们,我们把国库里放的黄金还给你。于是,美国人就把金条上的标签,从美国的标签换成法国的标签。
这跟德国人在石头上做标志,后来又把标志给擦掉是一样的,就换个标志,美国人就把法国人给安抚了。
但是消息传出去了,人们觉得美元背后的黄金支持少了,美元变弱了,结果就导致了1933年美国的银行危机。
这个故事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写的《货币的祸害》。
这个故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即货币之所以有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只要别人觉得它有用,只要别人愿意接受它,它就起作用了。
也就是说,货币是一种自发秩序,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一样,它不是由哪个人或者权威机构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人的行动汇合而成的。
二、货币的作用
那货币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货币,我们能够避免很多以物易物的麻烦。
如果是以物易物,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就需要是那种正好可以各取所需的双方,比如我有面包,想要牛奶,那就要找到那个有牛奶,又恰巧需要面包的人(这叫作双重偶然性double-coincidence),这就比较困难了。
而以货币为媒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不仅如此,物物交换我还要检测质量,作为一个卖面包的人,奶农来买我面包时,我得学会检验他给我交换的牛奶合不合格;裁缝来买我面包的时候,我得检验他的衣服合不合格。我得成为所有商品的质量检验者,我学习的压力好大。
有了货币就不需要了,我只需要检验货币的真假就行了。
省去了这些麻烦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交易量大增。交易量大增的结果是什么?社会上每一个参与交易的人,幸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所以在任何社会,哪怕是在集中营里(还记得集中营里的经济学吗?),人们都会很自然地利用货币的帮助。
至于用什么来做货币?相比之下,就是一个次要的问题,用什么来做货币都可以,历史上几乎任何东西都曾经拿来做过货币,比方说羊、猪、牛、马、大米、盐、酒、茶叶、铁、铜、金、银、象牙、指甲、动物的毛皮。
现代呢?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基本抛弃了用真实商品来充当货币了,大家用的都是纸币,不用消耗真实资源了。
毕竟,只要你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这就行了。
写在后面的话——
实际上,高中政治经济单元,就详细讲了货币。大学时,从货币角度,研究经济学的学科叫《货币银行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