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哲学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很难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
哲学就是努力思考最重要的问题,并尝试澄清问题和答案。
哲学是对最深刻概念的反思过程。
哲学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境况。
哲学尝试理解最普遍意义上的事物如何在最普遍意义上联系起来。
哲学是统一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尝试。
哲学是追问永恒问题的尝试。
……
哲学有这么多解释,都很有道理,又很难让人完全信服。正所谓,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很庆幸自己还留存些许好奇的年龄时遇到这本书,希望这份好奇不被岁月磨平。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入门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的形式展开对哲学的深思,以生动的例子介绍西方哲学史上最具代表的学说。书中有很多哲学问题,例如,世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是一直存在,还是无中生有?宇宙中是否有一直存在的事物?世上是先有马这个动物,还是先有一个马的理型?人死后的灵魂会随之消逝吗?思想是什么?它和大脑有什么关系?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吗?万物呢?……
每一个问题都十分有趣,也很棘手。如果你从没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认为这些问题如此平淡无奇,那么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因为此时此刻你应该已经安逸地戴在了兔子毛皮最深处。
书中艾伯特把宇宙(或是更大的概念)比喻成一个魔术师变的魔术,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魔术师从魔术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有一群努力向毛的顶端爬去的人,以求看一看魔术师的真容,也有一群躲在毛皮最深处的人,他们过着平淡的生活。
那些沿着兔子毛努力跑到顶端的人就是哲学家了,他们用哲学的思维帮助我们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从而唤醒在兔子毛皮深处沉睡的人们。
如果不是哲学,我们或许就像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一样被一双无形的上帝之手掌控操纵整个人生。如果不是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人类就不会成功登上月球。
很多人不喜欢哲学,因为哲学家总是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我想说,问题本身要比答案更重要。这些问题证明我们在思考,我们在思考关乎我们存在本身的真正重要的事情,即使“上帝”在“发笑”,我们依然不能放弃思考的权力。
有学生问芝诺:“老师,你的学问那么渊博,为什么还那样谦虚?”芝诺回答说:“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园内,未知的在园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圆周越大,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
哲学家从来都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他们要始终保有一颗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终其一生都要像个孩子一般敏感,这个世界并非理所应当的。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知识是来源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够使人拥有智慧。这本书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而对问题的思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很戳心:一世劳苦奔忙有何益?
艾伯特对苏菲说:“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自然科学中的一种说法:人类的生命像是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着基因到下一个港口。除了一代代留存下来的基因之外,人的一生留下的印记终会消失于无形。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中有一段,人类消失后的一万年内,整个人类世界存在的印记都会消失。而一万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过去的便过去了,消失在虚无里,仿佛一切都不曾开始。
这岂不是为了追求意义而强加意义,人能够活着,有且只有一次,这一过程弥足珍贵,胜过所有,怎么要通过死后的印记来实现意义。且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每个人都要去发现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寻求自己的人生答案。
读了哲学,才发现自己的无知。惊叹于人类的智慧。大概我们今天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很多学科都是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如果先读哲学,再去看其他领域的书籍,在知识上的吸纳会更好吧?
如果因为读了哲学,就开始对现世凡人的不思考以及类似无所事事的生活嗤之以鼻,进而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是不认同的。我们要做一个有思考能思考的人,但是也得生活。人类思想的出现,不也是祖先们先吃饱饭后才开始好奇宇宙进而思考宇宙的吗?
我们囿于生活琐事,为柴米油盐所劳累,被欲望驱使,车马劳顿一生,以为拥有了很多,但终究不过是“借来用用”。生命是永恒与死亡之间的短暂插曲,连我们的身体都难逃消散的命运,所以,又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永久保存,永久有效的?
但我们仍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我们的短暂人生赋予坚实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我们要努力赚钱,犒劳自己。如果思想是“系统”,那么身体就是“硬件”,硬件的保养也很重要。
不必一直思考,偶尔停下来歇歇。不会思考的人,是“机器”,可一直思考的人,是不是可以叫“思想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