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式创新”是克里斯坦森独特的理论创见,本书是他此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书里列举了大量公司领域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案例,也将公司经营方面的市场分析、客户需求挖掘、动机激发、组织机构设计等实践理论加以引入,打破关于教育领域的常规思维,描绘了教育的未来蓝图。
一、教育为什么会出现颠覆式创新?
书中引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的概念,认为每个人比较擅长其中两到三项只能,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现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则是以统一的方式、标准化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不符合人的学习天性,所以现有的教育方式是注定会被颠覆的。
二、教育颠覆式创新如何实现?
根据上述的学习理论,教育的颠覆式创新应该是能够实现针对每个人的“定制化”教学。在现有学校里,整个公共教育系统已经整体互依,“在一个互依性的系统中进行个人定制代价高昂”,所以是不可实现的。必须寻求其他的机会和方式。
这个机会和方式就是“抓住未消费领域,颠覆性地使用电脑”。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个阶段,“以电脑为基础”/“在线学习”;第二个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
第一个阶段,在一个全新的竞争市场中创造消费。这些全新的竞争市场,也即是教育的“未消费领域”,如为高中生提供大学先修课程、一些资源紧缺的小规模城乡学校、在家教育和学习的孩子、补课的学生、学龄前儿童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教育现有的价值链的瓦解,新的“价值网络”的构建。学生可以自己定制开发学习工具,通过发售进行获益。教育从原有的“增值服务”模式转变为“协调网络”模式,从而彻底被颠覆。
三、颠覆式创新中传统机构是否还有机会?
和一般私营企业的颠覆式创新不一样,教育行业有着其特殊性。被颠覆的私营企业可以退出历史舞台,而学校作为公共的机构是无法退出的。所以在书中,作者仍然提出了作为学校管理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参照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调整设计来对学校进行改革的建议(比如建立“重量级团队”或者“自治团队”,进行学业结构、行为结构革新等),希望能够给为传统教育机构指明一些方向。
四、教育:艺术还是科学?
在作者这里,教育更偏重于一门科学。虽然现行的教育研究只能提供相关描述而不是因果关系,但他仍然认为教育研究可以走向规范性研究,能够建立起教育业的模型。
其实创新难以发生,往往是在于人们受到陈旧思维的桎梏。大量的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都还认为教育是一门难以测量的艺术,所以从心里抵触以一种理性化的眼光来看待教育业,从而失去了观察到教育颠覆式变革的可能性。
五、教育:手段与目的。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在教育的颠覆式创新中,第一阶段的“在线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让人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第二阶段的,教育现有价值链的瓦解,在新的价值网络中,学生可以真正地自我实现,可以说才是达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
由此及彼,我认为现阶段中国教育行业中“在线学习”、学前教育等等的狂飙突进,其背后更多地是资本对利益的追求。不过,也许可以寄希望于手段的多元化能够引起价值网络的重新构建,最终能够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