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部分網絡」
首圖 |「誰最中國」
在中国,有一种巧妙的文化,叫做“半”。
曾听一位做广告的朋友说:“最好的广告创意,是你只叙述了一半,而另一半在观众的脑子里,这样拼接出来的‘完整’才是最妙,让人回味无穷,有无限想象空间和呼吸。”
因此,“半”的哲学就是“空”。这种“半”文化的巧妙,让我想起香港的一位知名通俗小说家,李碧华。李碧华的小说,虽然不乏读者喜爱,且常有人拿她与张爱玲作比较。但从纯文学创作角度来说,许多学者都认为李碧华的小说是远够不上一流文学的。
可有趣的是,李碧华的作品,文学性虽不如一流作品完整,但她的小说,却几乎每一部都被改编成了电影,且许多部,都是铭刻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如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 ,夺下国内外电影节数个奖项的《胭脂扣》,超越时代的经典美学大作《青蛇》,以及《古今大战秦俑情》、《饺子》、《诱僧》等著名影片,均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
时常在想,为什么文学性越是完整的作品,在被视觉化呈现之后,越是容易遭到诟病,如张爱玲的作品。反之,当文学性不那么完整,留有提升空间的作品,在被影视化改编之后,却散发出了令人沉迷的魅力,获得极大的成功,并且还起到反哺原著的作用,如李碧华。
这是否就是“半”的魅力?半,相对于圆满来说,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存在,是留白,是空间,是想象。圆满的创作,如曹雪芹、托尔斯泰,是一种“完美”,但李碧华的欠缺,半空,是否也是一种“完美”?从某种角度来上说,正是她的“一半”,才成就了别人的另一半,进而可能达成一种更和谐的完美。
李碧华的小说,对于电影来说,真是一味极好的药引子。
《霸王别姬》,华语电影历史上唯一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影片,以豆瓣9.5分雄踞国产电影第一名,亦是第五代中国导演陈凯歌的巅峰之作。在众多影迷心里,《霸王别姬》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虽然影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霸王别姬》,但是电影的剧本却和原著大有不同。陈凯歌曾说:“《霸王别姬》的原著,是一本孤立的,站不住脚的二流小说。原著里所讲的故事,不过是两个戏子痴缠一生的小曲小调而已,远远够不上时代的史诗。”
所以,他接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请来著名编剧芦苇,来对原小说进行改编。芦苇在《霸王别姬》的改编创作中,对小说进行了根本性的改编,保留了情感,但重新设置了情节与人物关系,为电影的主题及精神指向注入了全新阐释,还将京剧元素杂糅到电影之中,使得原本的言情小说变为了一部时代史诗。
从电影最终的反馈效果看, 电影《霸王别姬》 的经典性远远高过小说原作。 所以,李碧华在电影之后,甚至将原小说《霸王别姬》参照电影剧情进行了重新的改写。
如今,《霸王别姬》这部电影问世已经二十六年,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就像制片人徐枫所说的,它是一部集体智慧的作品。
李碧华的原作就像一味药引子,它不能提供全部,但能给这部作品提供了一半的情感,也是这一半的留白给了陈凯歌和芦苇再创作的空间。
或许,如若李碧华的原小说要像张爱玲的小说那样完整,也就没有今日的《霸王别姬》了吧。
如果说李碧华的原作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提供的是“一半情感”,那对于徐克的《青蛇》来说,李碧华的原作则提供的是“一半精神”。
《青蛇》,这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徐克进行导演、黄霑配乐编曲、张曼玉和王祖贤共同演绎的经典电影,是影坛上难得的美学大作,也无疑是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历史上一部独特的作品。
徐克在对《青蛇》原作的改编中,承袭了李碧华原作的精神,但在内容细节上大刀阔斧,将原本关系纷杂的三人故事,提炼精简成一个单一主题的四人故事,且在对人性和神性的精神表达上进行了升华。
同时,李碧华原作妖艳诡谲的文风,也为徐克提供了“美学灵感”。徐克擅长拍武侠片,但在这部《青蛇》里,他用婉转流畅的视觉语言、 大胆前卫的色彩搭配、醉人心扉的古风与异域音乐, 呈现出了一部超越时代的美学大作。
电影和小说的界限和差别, 使得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必然会“毁坏” 原作,但李碧华的小说,却为文学和电影创作展示了成功的联姻范本。
她的原著和电影,总能形成一种非常奇妙的相生相融的关系。从文学上来说,李碧华是不完美的,但从这点上来说,李碧华确实完美而幸运的。
哥哥张国荣曾说:在自己所演过的所有角色中,最喜欢的是《胭脂扣》里的十二少。
《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创作的中篇小说。在1988 年, 被香港导演关锦鹏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大获成功, 轰动一时。
这部由张国荣饰演十二少, 梅艳芳饰演红牌妓女如花的影片, 先后获得第8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奖,第24届电影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奖,以及第10届巴黎三大洲电影金球奖、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
在这部电影里,李碧华的原著又提供了另一种精彩。
李碧华虽然是香港通俗小说家,可她的作品涵盖了从人性到神性的讨论,情欲与社会是构成李碧华小说的意义网的两项最重要的元素。人的内在和外延都包罗其中,虽然深度有所欠缺,但在广度上,她却提供了很好的改编空间。
关锦鹏谈原著时说:原著小说,仅仅不足九万字,在这部影片中,原著对他来说,其实只是提供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缥缈凄美的氛围。为了提取这种氛围,他果断地改变了小说原有的结构,进行再创造。这种升华的创造,使得电影大获成功,在当年收获了一千七百多万的票房。
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电影, 每一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一半归功于李碧华原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另一半则归功于导演和编剧对李碧华小说的“创作性阅读” 。正是这“两半”的对话,使小说和电影获得了“双赢”。
希望这“一半,碧华”能留给我们一种关于“半与空”的思索,如果圆满是完美,那留有一半是否也是一种完美?期待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分享你的思索
。
编辑丨途媞
-参考资料-
《李碧华小说电影的两个走向》孙祖欣
《李碧华小说与电影研究》毛琼
誰最中國「谁园」直播间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