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4课】
自学者没办法得到老师的点评,更不会有人给我们出试题,竞争的可能性又不大。
一、通常来说获得反馈的途径
1.老师点评
我们以前的学习通常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的。老师会经常对我们的学习进行评价,会告诉学生,哪里做得好要保持,哪里有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考试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平时考、期中考、期末考,这些考试都属于非常常见的反馈方式,能检测我们学习成果如何。
3.竞争
竞争本身就可以带来反馈,比如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今天学了10个小时,可是你的朋友今天学了15个小时,一竞争对比就发现自己可能学的不够。得出了这样的反馈一我还需要更努力。
二、自学者如何解决“缺少反馈”的问题
(一)参加学习社群
学习社群是一群基于共同的学习兴趣、任务或价值观的人组成的社群。在群里,有问题可分享随时请教,或者互相讨论,还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别人一起分享。它是我们解决学习问题、获得反馈的好途径。
1.应该怎么选择学习社群
一般来说,我们要选择的社群要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①社群有专人运营;
②社群成员有共同目的;
③有成熟的制度和规则;
加入一个社群时,应该马上看一下这个社群的规章制度。看看是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习。成熟的制度起码包括一条:禁止一切广告,间接广告;另外,好的学习社群会在规则里对学习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会规定发布学习任务时,大家要参加,如果总是潜水,有被踢出群的危险。
④能及时反馈
好的社群会关注每个成员的需求,对成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会给予及时解答;对成员的分享,大家也会积极响应,进行回复和评价。
⑤持续性创造干货,不间断进行价值分享
看看你所在的群是否经常组织大家活动、话题、分享会。是否会在固定的时间给大家进行案例分析、咨询答疑等,是否设法让每个成员在社群里能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如果是,这样的社群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加入社群的时候,量力而行,不要加太多群,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需要适当地做一下精简,选择那些真正重要,并可以让自己持续成长的社群。
2.如何很好地利用社群
给大家提出五点建议:
①成为社群里的能力者,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学习动力
社群里通常会有五种人:组织者、能力者、健谈者、求教者、围观者。组织者一般是群主或管理员;能力者是群的灵魂人物,对某些领域有深刻认识,在群里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健谈者是是群里话最多的人;求教者是在群里提出自己各种困惑,希望得到帮助的人;围观者是围观群众,习惯潜水,偶尔冒泡。
我们要做的是成为群里的能力者。我们能力上的优越会带来大家的信服、求教和关注。
②一定要多做分享,多做输出,这样才能得到分享多的反馈
当我们身处一个学习社群中时,从社群中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分享知识。当你在与别人分享案例或实践时,当你给大家提供知识输出时,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你,并给你更多的反馈,这时候往往你自己才是学到最多的。
另外分享能让你获得参与感。参与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当你参与其中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及行动力。
③避免私聊闲扯,学习是目的,社交并不是
当群里有人闲聊的时候,不要参与其中,这样可以避免时间被浪费掉。
④在时间上,不要被社群所控制
我们要给自己列个计划,每天固定的时间访问社群,不要全天都泡在里面,否则大量的时间都被占据了。
5适时退群
我们要小心自己被归属感麻痹,切记入群的目的,定期衡量一下自己的进步,衡量一下自己在群里学到了什么。当没有进步,没有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退群。
通常,我们在一个社群里待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年,待半年以下最好。
(二)给自己设置反馈
1.几种自我反馈的方法
(1)把学习的情况录音或录像
这种方法等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学习,你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并且更容易捕捉种种细节。
比如说,弹钢琴的时候,把弹的过程录音或者录像,然后再回放,这样,你就会发现很多在分享自己弹的时候感觉不到的小动作或者问题。再比如说,学习英语的时候,可以大声阅读一篇英文文章,把音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听听,很多小的问题就会变得很明显。
(2)定期检查自己完成计划的情况
每一次没完成都要去想一下原因,去调整你接下来的行动,实时的去检查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不要总是做无效的计划。
(3)把自学过程写下来
特别是把失败和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也写下来,这可以使得问题“可视化”,回头具体分析问题的原因,那么改善的方法自然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学效率,进一步扩大自学成果。
(4)自测
通过自测,给自己出题测试,就像弹钢琴,可以在朋友面前展示一下最近学会的技能。
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现有状况,调整方向,朝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