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玩游戏时,已经玩了很长时间,甚至达到了12个小时。这时你的身心都会感到疲惫不堪。但是在心理上你还是趋向于继续沉浸在游戏当中不能自拔,似乎有一种更强的驱动力在驱动着你继续玩下去,使你处于一种既痛苦又刺激的状态。这个驱动力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叫做超越快乐原则。
有幸捧起《自我与本我》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超级棒的经典读物,文学性可读性很强。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自我与本我》这本书包括三篇论著,分别是《超越唯乐原则》、《群体心理和自我分析》及《自我与本我》。这三篇论著侧重的内容不同,但在论述方法和切入点的角度来看,又是紧密衔接的。本书当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是潜意识形态下的原始思想,代表着本能的被压抑的人类欲望。它只遵守享乐原则——也就是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性欲的满足,避免痛苦。本我思想最为突出的时期,是人类的婴幼儿时期,人只受享乐原则的支配。简单地说,就是本能行事,没有遮遮掩掩。按照本我意识,孔融会选择那个大的梨。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即为“本我”。
自我,是道德化的人格,人格的执行者,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自我的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从而适应外在环境。这种心理可以说是后天的经验所成,“习相远”,亦为自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的管制者,受完美原则的支配。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道德化了的我”。超我遵循理想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它属于是存在于理想中的道德标杆,通过道德的束缚来抑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一种至臻的完美境界。
如果用人生阶段来解释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个人认为可以这样比方:在人出生的时候存在的无知的冲动和享受快乐的感受,是本我表现;在成长期间,经过学习和岁月积累会形成你独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定式,这是自我;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心里还存在着一个完美无比的自己,对我们的心理和思想进行束缚,这是超我。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专业知识,比如死亡本能、力比多、二元论、集体心理等内容,如果你对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是不得不看的经典必看文著,一定会进化你的认知,让你获益点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