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我出了趟国,去的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迪拜。那里英语是通用语言。可是我发现自己根本说不了几个完整句子。
好在我心里素质好:这里没人认识我,说得烂又怎样。而且那个城市英语非母语的人多,对英语烂的都比较包容。所以我连比划带蹦单词,该吃吃,该喝喝,该耍耍,挺嗨。
可一想到从初中开始学英语,一路过关,连六级也过了,我的英语应该还可以了吧。然而到了国外却是那种水平,我第一反应是:
那么多年,我学的是假英语。
静下来复盘一下自己学英语的历史,发现三观确实得推倒重建。
001我们对英语一直是以培养语言学家的方式去“学”的。在那种方式下,多数人和我一样,读写也许稍微好一点,听说基本比聋子哑巴强不了太多。而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语言学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意愿和天赋。英语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主要就是个交流工具。听说读写,会用就好。同时,那一次迪拜之旅我那蹦单词级别的英语竟然不影响生活,让我看到:作为工具,英语的门槛其实没那么高。
所以,将英语定位为语言工具,学习的方式就应该是以“用”为导向的。
002多数人学英语其实一直躺在舒适区,知道英语要学得更好得付出更多,得多练,但是从未逼自己去练过。像我那样十几年跟着老师学习,按部就班,通过每学期的考试和所谓的等级考试,其实学习和考试内容都是很小剂量的,相对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就好比跑步,我那样的就是每天不计时跑个500米或者再多点的业余爱好者。而真正达到熟练应用得像运动员那样刻意练习。
所以,英语水平的提高得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就是摆脱原来舒服的习惯和流程,变得不舒服,和自己较劲。
003我之前一直以为:去国外才能学好外语。了解和见识了一些人没出过国也能流利表达,我终于承认我只是给自己找了个借口。
事实上真正的环境是自己刻意营造的,而且只有一个要求:能及时提供反馈。
说实话,已经三十多岁的我目前暂时没有打算刻意练习英语,但起码我不会再让孩子走弯路了。也说不准不久的将来,我会从微习惯开始自己真正的英语流利说之旅。
当然,真正的学习,都是发生在行动之后。真正的学习,都是始于走出温室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