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简单来说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必备的能力,对普通人来说,也是关乎幸福的重要能力。
试着共情式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当一个不到4岁的女孩哭着对你说:“我爸爸又打我妈妈了!"时,你会如何应对?
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会如何应对,只能试想,如果我是幼儿园老师,彼时,我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拉着她的手,温柔地问她:“宝宝,你是不是很害怕?是不是有些难过?老师陪着你好吗?”如果宝宝一直哭,我会安静地陪她,如果她靠过来,我会抱着她。等她平静下来,我会问她:“宝宝是不是有点担心爸爸妈妈?”如果她点头,我会告诉她:“爸爸妈妈是大人,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宝宝如果再担心,就来找老师好吗?”然后给宝宝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回答会透露出你的共情能力及反应模式。
问题二、如何做到共情,并给孩子做榜样?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共情并不容易做到,有一些坑,需小心慎入。
一、小时候很少有被共情体验的父母,往往不知如何共情自己的孩子,需要刻意去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这个技能。
二、有时,我们会将自己的内心痛苦和孩子的内心痛苦混淆,分不清到底是谁的感受。
三、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却不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一旦诉诸语言,往往很苍白,丰富的感受一下子被抽象成干巴巴的语言,变味了。
四、成人很容易有预设,比如孩子故意捣乱,不听话等等,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很难做到共情。
五、共情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相关,思维能力强,共情也做得更好。
总而言之,共情是个复杂的技术活,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父母需要苦练基本功,提高敏感度,提升思维能力,做到换位思考,多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避免以评判代替感受,把说教视为交流,对孩子多些尊重和理解。养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共情能力的磨练也是个持续、长久的过程,要对自己有耐心和信心。
说到给孩子做榜样,有以下切身体会。
孩子不是看我们怎么说,而是看我们怎么做。大道理讲得再多,孩子也未必照做,真正有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却又润物无声的细节。
想要孩子积极上进爱学习,父母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不过父母积极上进爱学习,不等于孩子就一定能成为这样的人,教育的事很复杂,不是简单的因果思维、直线思维能解释和推理的,变化是永恒,需要随机应变。
孩子很善于观察大人,他很知道你什么时候玩真的,什么时候只是说说,与其苦口婆心讲道理,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干。
爱是一切的根本,被爱滋养的孩子成长得更好。不过说到爱,又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一言难尽。总而言之吧,做父母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需要全方位的能力,比如有智慧、有勇气、有耐心等等,多多益善吧。
最后还得切记,孩子不是我们的产品,不是我们想让他变成啥样,他就能变成啥样,需要仔细观察,顺势而为。
我是我,我又是你,你是你,你又是我,广义来说,共情真是无所不在。
李老师原文链接